国医院人物志:王道瑞教授
王道瑞教授,主任医师。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顺义县河津营村,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先后供职于医院、青海医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从事医疗、教学、管理等工作。曾任中华中医学会省级分会副理事长,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
王道瑞教授,素有君子之风。他孜孜不倦于医术,颇得中医之髓味;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多有硕果;著书立说,益泽于世。
时值王教授从医四十年,我们请他回忆了自己的经历。
学医之路
为什么学医
在我读高三那年,也就是年,父亲患了肺炎,由于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又正值困难时期,病情逐渐加重。我和表哥用小推车把医院,确诊为肺炎合并肺脓疡,经过积极救治,父亲痊愈了。由此,在填写大学志愿时,我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学医经历
年8月24日,我如愿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的录取分数线很高,全院只招了50个学生,培养医院、医学院培养技术骨干和师资,因此从领导到老师对这个班都很重视,开学时鼓励我们说,你们毕业后有三个工作方向:科研、临床或教学,在这六年里,你们要刻苦学习,一定要学出真本事。
今天看来,我们这一届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点:
1、课程安排的改革。在此之前,各届学生都是先学中医,再学西医。而我们那一届作为试点,先西后中。前两年以讲授西医知识为主,穿插了医史和医古文等中医内容,后四年重点学习中医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刚从高中上来,数理化基础扎实,这对学习西医的生物、化学等课程非常有帮助。授课的西医老师常兴奋地说:这届学生学得可真好。
2、名师多。比如讲授《内经》基础的是程士德教授、周信有教授,讲《诊断学》的是汪幼人教授,讲《中药学》的是颜正华教授,讲《伤寒论》的是陈慎吾教授,讲《金匮要略》的是祝谌予教授和宋孝志教授,讲《温病学》的是印会河教授,讲《内科学》的是董建华教授和赵绍琴教授,讲《各家学说》的是任应秋教授,讲《针灸学》的是杨甲三教授……西医教授中也是大家云集,如邱树华教授、刘国隆教授、贲长恩教授、姜明英教授、殷凤礼教授等。除日常授课外,学院还不断邀请名师大家做学术报告。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中医课一开,我们就上午学理论,下午上临床见习。而且由理论授课老师负责安排带教。讲课老师针对病例现身说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上午学《伤寒论》,下午就见到伤寒大家用伤寒方治病,见习与授课是一致的。再如印老上午讲完《温病学》,下午医院见习如何辨证,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务求有理论,有实践,二者紧密结合。到四年级后,全班分三个大组,教室、门诊、病房,不停的轮转,学习临床各科的课程。
4、学习勤奋。我们都很珍惜这些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家比着学,抢着学。我在大学六年里,十二点以前没睡过觉。而且我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大二开始,由于我成绩好,被安排与留学生同住,给他们当辅导员,帮助他们复习,这对我也是一种督促。到了期末时,我们会更加刻苦,自习室三班倒,复习完的同学回到宿舍时负责把先休息的同学叫起来。整个班都是比着学,很刻苦。
祝老的影响
祝谌予教授是我们教务长,不但是我们的领导,还亲自为我们讲授《金匮要略》。由于祝老提倡中西医结合,我们又是先学西医,所以在听他的课时,就从心里感到很亲近。当我们提问时,祝老会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从中医角度怎么辨证,从西医角度如何理解。这样,无论是学习上,还是感情上,我们都受到了祝老中西结合思想的启迪。
我这一辈子都在同西医打交道,管理西医,与他们合作,如果我不了解西医知识,是很难与之沟通的。比如我与生理学教授沟通,就要说生理学的话。如果我总说中医的话能行吗?能让人服气吗?所以,祝老倡导的中西医结合思想,令我受益终身。
从医从教
青海二十年
年刚毕业,我响应党的号召,医院工作。医院里,一是病人多,实践的机会多;二是条件差,没电,化验室只能做一些常规检验,主要得靠物理诊断;另外,交通很不方便,许多急、危重病人,医院得坐五个多小时汽车,而且翻山越岭,根本就不可能,只能在当地处理。
那时候,病人非常相信大夫,你要说不行了,他们一急就给你跪下了,说这人死了我们不怕,就请你治,死马当活马医。在这种条件下,迫使大夫千方百计地、竭心尽力去医治、抢救。通过在这里长期大量实践,逐渐练就了我扎实的临床功底。
在医院,我和西医同事间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互相信任,相互学习。当时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急腹症,比如化脓性阑尾炎、胆石症、化脓性胆总管炎、胰腺炎、小儿消化不良、爆发性肝炎等等。除了西医控制感染、调节电解质紊乱外,也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这些都是在实践中打造出来的。
我也向西医同事学习。当时,医院40多人,其中大学生20多个,都是来自全国各大学的,有上海医学院的、武汉医学院的、西安医学院的、北京医学院的,他们都是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了大西北。我跟他们相处得比较融洽,互相学习。
医院里,就开始了中医的教育工作。最初是给西医办西学中班,从开始三、两个人来学习,到后来在全县办班,各乡镇卫生院都派人来学习。后来青海医学院工农兵学员到医院实习,招了50个学生,给我20个,三年学制,在我院一年半。我不但给他们讲课,讲《温病学》、《内科》等,还带他们在病房实习,学中医辨证、认中药,总共带了三届。
年我调到青海省医学院教书去。恢复高考后,该校也恢复了本科五年制教育,缺乏教师。我当时去得非常急,星期三报到,星期五就上课。开始讲《温病》,后来讲《各家学说》,新生来了以后又讲《医史》。当时青海医学院办中医系,教师不够,人员少,需要一师多能。
在青海的二十年里,我教了八年书,当了十二年大夫,通过教学,提高了自己在中医理论方面的能力,教的课程比较多,教学相长,培养了几百个学生,我的学生基本上都在从事医药卫生工作,今天他们当中已有不少成为卫生管理、医疗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有的当了行政和业务领导,有的成了教授、副教授、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
返京二十年
年我调回北京,到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医专是大专层次,主要为远郊区县培养医生,解决郊区缺医少药的问题,所以培养这种人才就需中西医知识都懂,要在基层解决问题。当时中医课没有教材,全国也没有大专的中医教材。我工作开始,首先是组织编写教材,90年出版,然后在全国七所院校试用。
除了教学工作外,我在医专还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曾在教务处任支部书记、教务处长之职,于年又接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于年我又接了校党委书记这个班。北京医专在郊区招生三届后,改为面向全市招生,并不断增设专业,从医疗而又发展有预防逐渐增设了预防、药学、检验、护理等等多种专业,以满足北京市卫生战线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为医专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多年来未脱离临床,一边参加行政教学管理,一边授课,包括成人教育等。
年北京医学院校调整,医专并到首医大,我退休前又担任了两年首医大的副校长。
年退休后,应薛院医院,一方面给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们看病;一方面把我老师的经验整理一下,出了几本书,同时对自己也是提高;还给年轻人讲讲课,继续为中医培养后备人才。
王道瑞教授主要作品:
《中国医籍提要》上、下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各家学说》(编委)(医院校试用教材),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七所高等医学院校大专试用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临证组方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简明实用中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黄河医话》(编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严用和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祝谌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人民卫生出版社。
《〈金匮要略〉心传——祝谌予课徒实践录》,人民卫生出版社。
校注作品
《医方选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苍生司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脉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医宗说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重辑严氏济生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