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中的十二类人才
三国魏刘劭所作,《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著作,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研究考察对象的专门著作。通过这部著作,刘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包括如何认识人才,如何发现人才,如何使用人才等,时至当下,这部《人物志》对人才的研究和培养,也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借鉴意义的经典。
书中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而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表现为“五德”。换言之,自然的血气生命,具体展现为精神、形貌、声色、才具、德行。内在的材质与外在的徵象有所联系,呈显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是为「九徵」,这相当于所谓「气质」的层次。依照不同的才性,刘劭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杰。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
建法立制,彊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
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
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创思图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谓伎俩,长敞、赵广汉是也。
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
韩安国是也。
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材也。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书中所说的这十二种人才,基本囊括了成书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各类英杰,罗列之详尽,分类之清晰,体系之完备令后人叹服。德才兼备也无疑成为品鉴人才的最高标准。
文/刘金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