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直播平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拉着小板车,或蹬着自己的小三轮,从各自的家乡一路徒步到西藏。
这样的徒步旅行一时在网络上非常盛行,许多人都纷纷效仿。
然而,早在四十多年以前就有一人开始了自己的徒步旅行,为了寻找自我的价值,他甘愿一生穷困潦倒,只为活出真实的自己。
这个人就是谢建光。
1.出身贫寒却没有放弃梦想
谢建光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本人是鄞州瞻岐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因为家里非常贫穷,他本人读完小学以后就辍学打工,补贴家用。
过早的劳动让谢建光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还给身体留下了许多暗疾,但谢建光对文学的渴望并没有因此而消磨,他每拿到一笔工资,都会拿出一部分购买喜欢的书籍,闲暇之时他总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图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虽然没有上多少学,但谢建光的文学知识储备非常渊博,他读过高尔基,看过鲁迅,还拜读过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
在谢建光的心中,始终埋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作家,书写一本自己的作品。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甚至跑去周边大学的中文系去旁听,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文化学识更上一层楼。
谢建光曾不止一次的梦想,他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中文系在读学生,可小学毕业就辍学的他想要实现这个梦想无疑难于登天,尤其他本人的经济条件还非常艰苦。
旁听的学习生涯是谢建光生活中极少的快乐时光,给谢建光未来的文学之路扎实的基础。
打了几年工以后,谢建光的父母为他找了一个木匠师傅,让他跟着学木工,在那个年代,木匠是一个很吃香的手艺活。
同样,在那个年代,当学徒也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谢建光跟着师傅,先要学的不是干活,而是侍奉师傅,这让谢建光的生活变的越发艰难。
虽然生活的重担一直压在谢建光的肩膀上,但谢建光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他不停的读书,只要有机会就去学习文学知识,在他看来,困难的生活只是身体的磨难,他的心灵是自由的。
2.带着一百五十元踏旅途
生活日复一日,除了干活就是看书。谢建光慢慢开始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就这么活着,未来好像一望到底,完全没有一点波澜。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或许在一个早晨,或许在一个午后,也或许在一个满天星空的夜晚,谢建光决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看看外面的人和事,想去看看大山的外面是不是还有很多他不曾读过的书。
尽管父母反对,尽管生活贫穷,但他并不想放弃这个想法,他觉得此生如果不出去走一遭,他这一生都白活了。
二十四岁那一年,父母已经开始为谢建光张罗亲事了,但谢建光却在心中偷偷的打定了要走出大山的主意。
年,还没有驴友,旅行团也非常少见,在那个有线电话都是新鲜物件的年代,所有人都没听过诗和远方。
谢建光自然也没有听说过,但他灵魂的深处却在悄然指引着他,告诉他要去寻找灵魂的自由。
那一年,谢建光不顾父母的反对,他带着一百五十块,背着一个破包,拖着一个破旧的板车,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
徒步上路的日子非常的艰苦,因为经济拮据,谢建光经常捡人家的剩饭剩菜吃,偶尔收一点废品去换钱,但有了钱,他第一件事情不是买东西吃,而是去买书。
读书时谢建光徒步路上的唯一乐趣,他对外来的路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刚出来的时候,谢建光想着走上几个月就回去,再后来,他想过几年再回去吧!然而随着日子的推移,走过的路越来越多,遇上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谢建光越来越停不下脚步,他想一直走下去。
他想走到走不动为止。
3.生于自由逝于天地
就如他想的那样,谢建光未来的日子再也没有停下脚步。他拉着自己的板车,走过了整整三十五年。
从东北到西藏,从内蒙到无人区。谢建光一步一步走过来二十多个省,走过了30多万公里。
他在路上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三十五年间,他读了上万册书籍,写出了六百多万字的书籍《疯行天下》。
在徒步的路上,谢建光实现了读万卷书,也实现了行万里路,更加实现了阅人无数,还有他多年前的作家梦想。
许多人觉得谢建光就是中国驴友之父,但谢建光决定他并不是一个驴友,他只是用生命和出行在做修行。
虽然这样的生活方式很艰苦,但带给他的快乐和经历却是无可比拟的。
在他看来,这不光是一场徒步的旅行,更是一场寻找生命真谛的旅程。
就如谢建光曾说的那样,能走动的时候一直走,谢建光的最后一站,便是黑河。
三十五年的修行,他在黑河画上了一个句号。
那天,就像之前每一次生病一样,谢建光以为抗一抗就过去了,然而这一次他闭上眼睛却再也没有睁开。
谢建光用一生徒步旅行,他被誉为中国穷游第一人,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旅行记录的书籍,还有路上无数个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