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题一通

咏雪

一、课内阅读

(一)(·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傳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公大笑乐”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的?

4.因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后世称女子的文采为“咏絮才”。请你对这一咏雪名句做简要赏析。

1.(1)急(2)相比

2.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或: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或:不如比作柳絮凭着风满天飞舞)。

3.示例:谢太傅听了侄儿侄女关于下雪的比喻后非常高兴,他更赞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文学才华)。(意思对即可)

4.示例: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飞舞的柳絮,既写出了雪花轻盈的姿态、飞舞的神韵,还给人暖意融融、春天将至的感觉,有着丰富的意蕴和优美的意象。(意思对即可)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温,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北京石景山·七年级期末)请你协助组员完成“古文今说”的编写。

5.《咏絮之才》是组员改写的白话版《咏雪》,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帮他改正。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絮之才》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们谈论诗文。很久之后,他们发现雪下大了。太傅想考考孩子们,于是不动声色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的侄子胡儿说:“我觉得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他的侄女道韫说:“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很久之后”改为①_____

“不动声色地问”改为②_____

“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改为③_____

6.组员以“咏絮之才”作为白话版的题目。“咏絮之才”作为成语不仅是谢道韫的个人标签,更成为对一类人的赞誉。请为“咏絮之才”拟写一条注释。

咏絮之才:

7.这则故事展现了谢道韫鲜明的个性特点。组员希望通过链接材料,进一步突出其个性特点。请你从下面两则文段中,选出适合的一则,并简要说明理由。

凝之弟献之①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③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④自蔽,申⑤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及遭孙恩⑥之难,举厝⑦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⑧所害,方命婢肩舆⑨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⑩,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①献之:指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②词理将屈:理屈词穷。③小郎:王献之是王凝之的弟弟,因此谢道韫称他为小郞。④步鄣:用以遮挡视线的屏障。⑤申:申述。⑥孙恩:原为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⑦厝:通“措”。⑧贼:指孙恩。⑨肩舆:乘坐轿子。⑩改容:改变态度。

5.不久高兴地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

6.示例:出自谢道韫的故事,后用来赞誉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

7.示例:我认为文段一更合适。文段一中谢道韫的机敏才智令众宾客折服,替王献之解围,充分展示出她的才思敏捷、聪慧善辩。

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讨论切磋问题,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韫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的行动一如既往,不久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

(三)(·广东韶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0.穿越时空,你也参与到咏雪的诗文活动中来吧!请另外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

8.相比趁、乘

9.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10.示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对比阅读

(四)(·浙江舟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②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③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④以此定之。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①卢志:字子道,历任成都王左长史、中书监。父亲是魏朝卫尉卿卢珽,祖父是魏朝司空卢毓。陆士衡:陆机,字士衡,历任著作郎、平原内史。父亲是吴国大司马陆抗,祖父是丞相陆逊。何物:什么人。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②士龙:陆云,字士龙,是陆机的弟弟。③鬼子:骂人用语。④谢公: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既出户()

12.根据对话,推测句意,揣摩语气。

13.《世说新语》的语言富有含蓄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甲乙两文的结尾部分分析。

14.读完《咏雪》后,你对谢安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读完乙文后,你对谢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写出你对这一魏晋人物的评价。

11.不一会儿乘,趁已经

12.(1)难道有不知道的,这个龟儿子胆敢这样无礼!

(2)愤怒,指责。

13.甲文中的结尾写出了谢道韫的身份且道出了谢安对其赞誉之情,乙文中的结尾间接表达了魏晋时期人名人不能随便说话,任何语言举止都会被人们用来当作优劣的判断。

14.甲文中谢安是一个儒雅、温和、    因:

(2)遂遣之          之:

16.用“/”标注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

18.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9.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

15.(1)趁、乘;(2)代词,指老人。

16.D

17.弟弟(你)要把他放走吗?

18.聪慧、才思敏捷善良、富有同情心

19.《谢安怜翁》中体现了谢奕对幼年弟弟尊重、平等的态度,《咏雪》表现了谢安对孩子们毫不掩饰的赞赏态度。

谢奕做判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六)(·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①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①淮上:即淮水上,这里指战场上。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2)谢玄淮上信至

(3)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4)意色举止

2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撒盐空中差可拟。

23.两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请根据内容,分别推断、两文出自《言语》《方正》《雅量》中的哪一篇,并阐述理由。

《世说新语·言语》:记述了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

《世说新语·方正》:记述了魏晋时人表现出的行为、品性的正直。

《世说新语·雅量》:记述了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

文出自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文出自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0.(1)不久,一会儿(2)到(3)书信(4)神情、态度

21.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22.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3.文出自《言语》篇,理由:文章主要记录了谢太傅与家人围坐时,谢朗和谢道韫的精彩言论,体现了他们用语的得体、巧妙。文出自《雅量》篇,理由:谢公在接到谢玄大破贼的消息时喜不形于色,而是继续慢慢地下棋,体现了谢公处变不惊的气度。

乙:谢安(谢太傅)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手下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七)(·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卷,册。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2)公欣然曰()

(3)少时家贫()(4)皆默识之()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26.文中两个关于雪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______

27.请结合乙文说说李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4.比得上……的样子小时候代词,指街道铺店的名称

25.(1)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向邻居借钱买书。

26.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27.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言之有理即可)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向邻居借钱(买书)。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的。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同事从书架上所有的书籍中,抽取(问题)来为难李绂,没有不立刻回答上来的,人们都感到震惊。

(八)(·四川绵阳·七年级期末)下面的《咏雪》和《徐孺子赏月》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阅读两文,完成小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③,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若令:如果。②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③瞳子:瞳孔。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差:

③尝月下戏戏:

④人语之曰之:

2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无此必不明。

30.对《徐孺子赏月》中徐孺子巧妙回答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他回答这种看起来不可能回答的问题,用了人的眼睛来做类比,一下子就使回答既贴切合情合理又新鲜动人,新颖有趣。

B.他的这个回答,妙在“无中生有”,他从问者“月中无物”的问题纰漏中,抓到月中有物这个问题关键,在无中生有中解决问题。

C.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间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D.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借用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类比对方的“月中有物”,运用了辩论常用技巧。

31.《咏雪》这个故事中,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人,谁是故事主角?请做出回答并说明理由。

28.①文章的义理,②大体,③玩耍,游玩,④代词,他,这里指徐孺子。

29.①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②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假如没有这个,必定看不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30.B

31.示例1:谢道韫。从“言语”的编者意图看,谢朗与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的比喻更为高明;从诗歌的意象意境看,谢道韫的诗句情景更丰富,以春景比冬景,将奇寒变得更有温度,情感上更有味;故事最后的补叙,交代谢道韫身份,有突出谢道韫的意图。

示例2:谢安。整个故事的导演是太傅谢安,在讲义文义时,因突然雪大而将教学内容转为生活情境的咏叹,提出“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情景话题展开学习;从文本行文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公欣然曰”“公大笑乐”的主语看,都是“谢太傅”,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以谢太傅为主语叙述的,文本显然要显示谢太傅的主体地位;况且谢太傅的提问,本身也属于“言语”,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本身也是很有价值的。(答到两条理由即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