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追远堂

作者:翁惠明

.04.28

在诏安县梅洲乡庙西村有一郑氏祖祠,祠堂的堂号叫“追远堂”,这三字是由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所写的,落款“晦翁”是他的号。说起追远堂的来历,原来它还和七贤庵、南宋“渐山七贤”有一段历史渊源呢!

庙西村是渐山七贤之一郑柔的开基地,全村姓郑,人口多人,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贤庵的山脚下。在所有的七贤开基地,庙西村离七贤庵最近。庙西村背靠渐山,面向港口人工湖。庙西村是一个富美的乡村,鱼米之乡。

七贤庵位于渐山西麓,《诏安县志?大事记》有这么一段话介绍渐山七贤的由来:“绍兴中期,陈元光裔孙陈景肃被推荐入朝,后因故返云霄仙人峰石屏书院讲学,绍兴二十年(年),景肃迁建石屏书院于南诏渐山,翁待举、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等名士相随卜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尊称为“渐山七贤”。据《诏安县志?方舆志》记载:“石屏书院,在四都渐山麓,宋陈景肃讲学处。”

陈景肃回乡后,原先在仙人峰设帐授徒。儒生吴大成、薛京、杨耿等敬慕景肃师事高登学有渊源,便相率前往拜他为师。七贤们来到渐山后,在山麓“辟其田以资讲业”。在书院周围广植石榴,后人称他们讲学的地点做“石榴洞”。至明嘉靖廿二年(年)诏安人杨江永(曾任云南石屏州知州)上书,经福建提督学政夏月川批准,将陈、翁、吴、郑、薛、杨等七人作为乡贤,奉祀于石榴洞讲学旧址。后世称他们为渐山七贤,祀处称七贤庵。

居石榴洞的几十年间,陈景肃和吴大成等在耕读之余,栽花种树、作赋吟诗。当时,许多名臣耆儒如陈俊卿(曾任丞相)、梁克家(曾任丞相)、朱熹(时任漳州知事)、陈淳(理学家)等也多次在此聚乐赋诗,联吟唱和、辨订经籍、注疏诗礼,登临觞咏,论研理学等。与渐山七贤有往来的朱熹、陈俊卿、梁克家、林用中、颜耆仲等还留下《石榴洞联吟》、《洞仙梅花联句》等诗篇。陈景肃留下名篇《石榴洞赋》,朱熹留下“石榴洞”、“读圣贤书”两题匾。七贤庵门楼就悬挂朱熹手写木匾“石榴洞”,正堂悬挂“读圣贤书”大木匾。这些名儒还对后来的诏安书画艺术留下影响呢。朱熹的到来,才有了庙西村郑氏祖祠“追远堂”三字的由来。据悉,郑氏祖祠建于绍熙元年(年),是一座历史比较悠久的祠堂。朱熹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人,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每到一个地方,都积极讲学,培养人才。由于七贤庵距离庙西村郑氏祖祠约1.2公里,渐山七贤也经常在郑氏祖祠活动、讲学。所以朱熹在追远堂讲学也较为可能,并留下墨宝:“追远堂”三字。

《诏安县志?上》卷十三《人物志》在“宋列传”中所录“理学三人”:翁待举、吴大成、杨士训。其中,翁待举为宋代诏安县理学第一人。石屏书院是诏安县最早创立的书院,七贤中又出了三位理学人才,又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他们一起在这里研讨理学,大有发明。所以当时的石屏书院是漳州南部,甚至是整个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而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是《四书章句集注》,它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朱熹把《大学》视为理学的纲领,而把《中庸》视为理学的精髓。《四书章句集注》就是他重塑孔孟形象、发挥儒家精神、宣传理学道义的最简要、最普及、最权威的一部教科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到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它被列为四书之首,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渐山七贤对于《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做了不少工作。

朱熹(~年),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翁,别号“紫阳夫子”。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长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定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市)。绍兴十八年(年)中进士第。在朱熹七十一年的生涯中,为官九载,其它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

绍熙元年(年)四月,朱熹到漳州上任,在漳州任知州。在任期间,主要是兴官学,育人才。朱熹在漳州推行经界,严法纪,整治官吏。教人知廉耻,强调道德修养。敦风俗,改民风。重教养,创办府学。还向朝廷要求蠲减苛捐杂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多有德政,深得老百姓的赞誉和爱戴。朱熹到漳州的第二年:绍熙二年(年),朱熹发《漳州延郡士入学牒》,州学设宾贤馆,聘请名士讲学。当时,杨士训和另外七人就在他的宾贤馆教书。朱熹在漳州开学馆,著述立学,传授理学、孔孟之道,重兴教育,培养人才。

《四书章句集注》19卷,朱熹于公元年在漳州刊出。它解决了历史上经与传相混不分的问题,促使学者可直求儒道经书的本义。绍熙二年(年)四月,朱熹卸任,他在白云岩写成《四子集注》,又称《四书章句》,为元、明、清钦定科举的权威著作。朱熹不仅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而且还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之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杨士训是陈景肃的学生,又于漳州府城朱文公所办之宾贤馆致学。他还是著名理学家黄干、陈淳的好友。杨士训有一弟弟叫杨士谨,登嘉定十三年(年)庚辰刘渭榜进士,仕博罗县尉。他们俩都深得理学家朱熹的器重。所以渐山七贤在杨士训的介绍下和朱熹认识。《诏安县志?人物志》载:“郑柔,字克刚。高宗都临安,柔在太学,为梁克家所推,从陈景肃游,肃尤器重之。”梁克家素与朱熹是好朋友,绍兴二十三年(年)七月至绍兴二十六年(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朱熹应梁克家之邀,还游历过潮州。渐山七贤和朱熹及他的弟子多有交集,也很有缘分。他们在切磋学术的过程中,建立了非常浓厚的感情。现在,在七贤庵的祀处还奉祀着朱熹和七贤的神牌。

所以说,从追远堂悠久的历史,追溯的是一段精美的佳话,和对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及渐山七贤诸圣贤的怀念和敬仰。他们的学识非常的渊博,他们所留下的文化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我们一定要以弘扬渐山七贤文化为契机,学习圣贤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民办实事、为民着想。弘扬正能量,时常怀抱公平、公正、正义之心,为社会多做贡献!

-04-:33

-04-:06

-04-:54

-04-:18

-04-:16

-04-:08

-05-:05

-05-:13

-05-:03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