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惠明
绍兴中期,陈元光裔孙陈景肃被荐入朝,后托故返云霄仙人峰石屏书院讲学,收徒授业。入门者有其学生吴大成、郑柔、薛京等。绍兴二十年(年),景肃迁建石屏书院于南诏渐山,在渐山西麓开设学堂,继续讲学,并在讲堂周围广植石榴,所以这里最早被称作“石榴洞”。后人敬慕陈景肃、翁待举、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等七人的高风亮节,尊称为“渐山七贤”。
渐山七贤中,郑柔和吴大成、薛京、杨耿是太学生。吴大成,字子集,号梅子,又号梅月,四都人,南宋“渐山七贤”之一。大成少年聪明好学,喜欢寻师问道,曾师从陈景肃于仙人峰。绍兴中期,时年19的大成以文行与郑柔、薛京、杨耿等被选入太学。在学期间,大成曾被朝廷差遣任事。他不投时好,不阿权贵,又敢于抨击当权者投降卖国行径,因而得罪于奸臣秦桧。后陈景肃在湖州知事任上被秦桧罢黜还乡,大成与薛京、杨耿诸友也乞归省回籍,随陈景肃讲学于渐山石屏书院,潜心研读理学,辨订经籍,大有发明。身处江湖,心存社稷,关心国家民族之命运,冀望有朝一日能被朝廷起用,以施展其才略。绍兴二十五年(年),秦桧病亡。翌年,景肃回朝任知制诰,吴大成、郑柔也重回太学。乾道年间,大成以太学生授秀州司理参军,后历任江浙,且曾奉檄湖湘。他虽廉洁奉公,但因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力主抗战,抨击秦奸余党、继任丞相汤思退的卖国投降政策,而受到“言侵时相”之咎而“落第归乡”。一直不得志的诸贤相率挂冠归里,再度相聚于渐山石榴洞读书讲学。
《诏安县志人物志》载:“郑柔,字克刚。高宗都临安,柔在太学,为梁克家所推,从陈景肃游,肃尤器重之。时汪伯彦、秦桧、汤思退为国大蠧。柔愤不自勝,与同舍生抗疏,俱得罪,归隐九侯山。乾道间,肃提举湖南税务,多所裁决。尝建议乞除禁伪学,决意北征。为汤思退所挠,调高要簿,不仕。景肃卒,与诸门,具心丧庐墓三年。所著有《康正题咏》。后元进士董士选,得其诗,评曰:‘此老胸吞胡羯,口占烟霞。’其见推重如此。”
郑柔为陈景肃庐墓三年,这种对恩师的孝敬之心,确实令人敬佩不已。难怪《诏安县志上》卷十三《人物志》将郑柔名列“忠义五人”之一。
和七贤仕一样,郑柔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在陈景肃的《石榴桐赋》有诗曰:“憩炎洲兮榴正花,灵朱明兮日未斜。笛一声兮收暮霞,蟾孤出兮光满家。”这首诗就是现在的七律诗,可作为填词的格式,写的非常好。郑柔存世的诗赋为《伤春赋》,《诏安县志人物志》里面有记载:“旧志论曰,吴、郑、薛、杨诸儒,具得统于石屏公。其渊源出处,亦大相类。奸桧柄国,毒流士大夫。诸公诗于流连风景之中,错寓忠爱。其最哀激者,尤在伤春一赋。”《伤春赋》表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怀,表示要恢复国土的决心。而《康正题咏》已佚。
七贤者,同窗则力谏圣言,共事则不恋高位,谏高宗,劾秦桧,弃轩冕,隐江湖。虽安于君子之独善,却悲乎朝廷之偏安。这种坚持正义、勇于担当、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庙西村是七贤之一郑柔的开基地,全村姓郑,人口多人,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贤庵的山脚下。在所有的七贤开基地,庙西村离七贤庵最近。庙西村背靠渐山,面向港口人工湖。村里有郑氏祖祠,祖祠的堂匾“追远堂”三字由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所写,落款“晦翁”是他的号。
不屈不挠,与恶势力坚持斗争是渐山七贤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七贤坚持真理,人在江湖,心存社稷;虽身处逆境,仍不灭报国之志,其爱国精神是何等的鲜明,何等的坚贞!
今天,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发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郑柔公的忠和义也是当下社会我们应该要多提倡的。这就是我们编写南宋渐山七贤传的意义所在!
-02-:27
-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