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曾经为了民族大业而奋斗终生,他们为了国家的事业舍弃小家,甚至隐姓埋名终此一生。
作为新中国的核盾功勋,林俊德便是这样一个舍己为国的人。从青春年少之时,他便隐去姓名在罗布泊的荒漠里挥洒汗水追逐理想,中国每次核试验的成功都有他不可埋没的功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林俊德还放不下工作,他的一生如同锦绣繁花永远绽放在国防事业的宏伟蓝图上。
1、寒门子弟成大器
年,林俊德出生于福建永春县的一个小山村。穷乡僻壤的地区,林俊德的家庭穷的家徒四壁,他上到小学就被迫辍学了。在国家的资助下,林俊德才能重返学校读中学,他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读书。
年,17岁的林俊德考入了浙江大学机械系。考上大学的消息对这个贫寒的家庭而言喜忧参半,喜的是几代庄稼地里的人终于出了一个读圣贤书的,忧的是穷的揭不开锅盖的日子该怎么供应一个大学生。
几经周折,林俊德的父母东家借西家凑,又从信用社贷款,集齐了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开学的日子,林俊德连双鞋子没有,索性光着脚丫搭乘顺路的闷罐车就去了学校。
林俊德读大学期间,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努力搞工业的关键时期。由于连年战争,我们的国家当时处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彻底让广大人民获得自由让民族强大起来,祖国的建设者们集中精力发展核工业。
作为和中国交好的国家,苏联伸出援助之手,向中国派遣人才也提供技术。国际局势总是变化多端,年,由于种种原因苏联撤走了专家和科研人员,这对于我国的核工业发展无异于釜底抽薪。
在新中国最困难的那几年,林俊德也从浙江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了国防科委的下属研究所。为了掌握更高深的技术,林俊德的领导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
林俊德在哈尔滨进修的时候,我国的核工业研发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钱学森等高技术人才时刻坚守在研发前线奋斗。
年,正在进修学院学习的林俊德接到了一个神秘的通知,上级要求他即刻收拾行李,不允许向亲人朋友告别,直接出发执行任务。
虽然林俊德还被蒙在鼓里,但是他隐隐感觉到这个任务一定非比寻常,他的内心如潮水般汹涌澎拜,恨不能立刻就到达任务目的地。
2、隐姓埋名,扎根荒漠
收拾好行囊到了出发地点,林俊德看到了大约多位像他一样的科研人员,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对未来的憧憬。
林俊德一行人坐上汽车就出发了,在路上睡了好几觉,车窗外的绿色越来越少,车驶进了一片荒漠。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车子停了下来,林俊德到达了目的地。
原来,他们到达的地方叫马兰实验基地,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片隐秘区域,在这里将会进行所有的核试验。
听到核试验这几个字,林俊德的心里更加激动了,早在上学读书的时候他就知道核武器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那是保证一个国家安全的坚实后盾。想到自己要投身于如此伟大的事业中,林俊德感到万分自豪。
安顿下来后,林俊德接到了自己的任务。他作为组长,要负责和小组成员一起研制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
外行人听到压力自记仪这个名字也许一头雾水,但是搞核试验的人都明白这个东西对一次核爆炸试验的成功有多重要,林俊德的肩上背着的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此时,距离第一次核爆炸试验还剩下一年多,这也意味着留给林俊德团队的时间仅有一年多。
那个时候的科研工作不比今天,姑且不说实验室,就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满足不了。驻扎在基地的科研人员们每天靠吃粗面窝头果腹,口渴了就随便找个有水的地方舀上一碗混着黄沙的水,澄清了再喝。
条件纵然艰苦,但是任务还是要推进,林俊德心里明白,这是造福所有中国人的大事,不论多么艰难都要努力完成。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林俊德就从闹钟报时的原理上推敲,利用闹钟的小零件,又自己设计了其他的部件,组装在一起制成了一个像罐头盒一样的压力自记仪。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华民族正式进入了“核时代”。在这成功的背后,林俊德苦心研发出的压力自记仪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那以后,林俊德带领他的团队一直奋斗在核试验测量系统研发的前线,从地上到地下,每一次核试验的成功都有着林俊德在背后无数次的安全论证,他在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马兰基地记录着林俊德挥洒汗水的青春年华,也见证了他的美好爱情。在这里,林俊德邂逅了自己的终身伴侣黄建琴。
与林俊德一样,黄建琴也是核试验基地的科技工作者,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把两个有情人聚到了一起,他们的孩子也在马兰出生,小家服务着大家。
从年受命进入马兰基地,林俊德隐姓埋名,一辈子都献给了核试验。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他早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荒漠里。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年,由于林俊德在国防科技事业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当然,这并不是林俊德事业的重点,他依然在为核工业的发展殚精竭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后,林俊德主动负责了一个重大国防科研试验装备的研制任务,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个难啃的骨头,没有人敢去挑战。已过花甲之年的林俊德带领他的团队不分昼夜的做课题,进行方案设计,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终于研制出了合适的试验装备。
就在林俊德忘我工作,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耕耘时,晴天霹雳从天而降。
年5月,林俊德因为身体不适入院检查,结果已经是胆管癌晚期。主治医生建议要立即进行手术,否则时刻都有生命危险。
此时的林俊德手头还有一大堆未完成的工作,他心里清楚,癌症晚期动了手术即使延长了生命也无法再工作,所以他坚决不愿意上手术台。
5月26日,林俊德由于过度劳累使得病情一度恶化而晕倒,当他在重症监护室里醒来后依然挂念着还未完成的工作,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病危时9次提出下床工作,要求转到普通病房里继续完成手头的项目。
三天后,在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因为病情加重而出现了肠梗阻,需要做手术缓解胀气和腹水,但是他再一次拒绝,在身体最虚弱的时候要求工作人员把他的办公桌搬到病房里。
辛苦操劳了一生的林俊德,因为癌症的侵蚀早已骨瘦如柴,鼻子里插着氧气管,癌细胞在全身肆虐,疼痛一次次的咬噬着他的身体,可林俊德依然放不下手里移动的鼠标,双眼紧紧盯着电脑屏幕,那是他毕生的心血和对后来者的托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死神已经悄悄的逼近,林俊德的双眼开始变的模糊,手臂连拖动鼠标的力气都没有了。
年5月31日,昏迷在病床上的林俊德溘然长逝。他临终前最放不下的还是那片印刻着他青春年华和滚烫理想的荒漠,叮嘱家人死后把他埋在马兰基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一代功勋的人生就此落幕,林俊德终于不再是无名英雄,他的名字被刻在了中国民族历史伟业的丰碑上。
我们不是生在和平时代,而是生在和平的国家。在普天太平盛世如锦的背后,是无数个像林俊德一样为我们把黑暗挡在身后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