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启,名荣,字荣期,东晋河东(今山西运城东)闻喜人,处士。
据史料记载,魏晋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佛教、道教大行其道的年代。一些知识分子为了逃避现实,或遁入空门,或高谈阔论,或含沙射影,于是便产生一大批大谈鬼怪的志异小说,如“《列异志》”、《博物志》。这些志怪小说从开始时的引人入胜、寓意深刻到最后的千篇一律、消极悲观、味同嚼蜡,从流行走向颓废。正在这时,裴启以一部志人小说《语林》投向文坛。《语林》是一部汉魏以来一直到西晋的知名人士一些精彩言行的记录。在裴启笔下,人物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如王孝伯问王大(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说:“阮籍胸中块垒,故须以酒浇之”。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裴启这样写,就把竹林七贤嗜酒成性的情态生动地刻划出来。另外,《语林》记录七贤中的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解醒。”刘伶的嗜酒同样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语林》还记录下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大将军王敦等人在西晋灭亡之际,闭户共为谋生之计,这时王旷(世宏)走来,在门外,众人不让其入。王旷乃凿壁而窥,大喝:“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吾将欲告发。”众人遂延纳入座,遂共建江左之策。这条史料,揭示了琅玡王氏决定辅佐元帝在江东即位,建立东晋王朝的内幕,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之,《语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集研究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语林》因记载了王珣的一首诗而改写了其风靡一时的命运。王珣原是当朝宰相谢安的女婿,因事与谢安绝亲,成为仇人。谢安知道他的仇人的诗文写入《语林》,便利用手中权力,强行将《语林》打入冷宫,不准其流行。于是,这部脍炙人口的《语林》便退出人们的视野。
当然,谢安强行禁止《语林》传播的目的不可能最终达到。后世的许多书籍如《世说新语》、《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都大量引用《语林》的内容。现代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将散见于各类书中的《语林》文字搜集整理成《裴子语林》出版。这本书虽是裴启《语林》中的只言片语,但也非常珍贵。现在我们研究魏晋历史,还可以从中发现当年极其重要的史料线索。
这正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后世儒学广为流传;谢安封杀《语林》而《语林》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