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棠和他的知新录扬州江都

王棠,字匀翦,一字名友,祖籍安徽歙县,清康熙年间江都人。著有《燕在阁文集》、《燕在阁诗集》、《汉乐府十九首笺》、《世说新语解》、《离骚天问注》、《陶诗集注》等。

王棠少年时性敏通于书,亦曾有志于功名之路,穷制艺之文,希冀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荏苒岁月,迄无成就。因有家室之累,不得已只能“以笔墨依人”糊口,致使故交零落,更使自己孤寂、失落、苦闷,如是者20年。

王棠常独坐荒斋,无以消遣。他想:有能力之人的欢愉之境,无非是“或樗蒲角胜,或艳冶怡情,或歌板追欢,或酒食是议”,我虽是捉襟见肘之士,却不甘心整日过这种无所事事的闲适生活,为什么不可以也自我欢娱、自得其乐呢?如果自己“以涉猎为樗蒲,以名理为艳冶,以议论为歌板,以诗书为酒食,遇会心之处,即书之残简”,不照样能“于愁叹中强为欢娱”吗!

于是,王棠便在“年近桑榆,学殖荒落,又老惫,不能精研”之际,博览群书,无所不读,凡天文、地理、算术、六书、金石等广泛涉猎,且笔札勤苦,“偶有所得,即书片纸,投之箧中。日久取之相近者,编于一处”,终于在康熙五十六年()编汇成书,名《知新录》。

《知新录》是笔记本的辞书,共32卷,收条目多个。其内容涉及古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物质生活的,也有精神生活的;既有社会生活的,也有语言民俗的。该书分为礼、乐、名数、土地、星辰、方药等六个部分,包含饮食、品目、艺术、生物、语言、人物、武器、战争、佛道、神鬼、建筑、山川、地理等凡五经以外的各类知识。

《知新录》将溯源作为对书中各条目进行阐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考证中援引经史文集、诗词文典,甚至碑文、传说、街头巷议,使阐释的内容丰富全面,又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大胆地进行议论与评价,纠正前人不恰当的说法,还以历史本来面目。且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发人深思,体现了作者不人云亦云的风格。

《知新录》的文字体裁为论、记、说、题四种。所谓“论”,即富有哲理性的论辩,抒发作者独到的观点;所谓“记”,即泛记人事、山水、景物,在记述后也有作者个人的感慨;所谓“说”,即释也,心解口述,旨在博寻指趣;所谓“题”,即著作或诗文的后记,因人因事,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知新录》堪称中国古代笔记体的杂书典范。因其内容丰富、考据详实充分,所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与学术价值,多为后世引用。书中关于青花瓷的论述和鉴别知识,尤为后来的收藏家们所称道,难怪现代甚至还有人称他为“清代瓷器专家”。

王棠之所以写这本书,主要还是受韩昌黎的影响。韩曾说过:“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至于礼、乐、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未尝一得其门户,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为大贤君者。”王棠对此颇有感触,促使他对五经之外的百氏之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搜集、整理、著述。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这也是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自我解嘲与心理安慰。他完成了这部宏伟巨著,对当时,对后世,都是一笔不可小觑的知识财富。

扬州学者阮元对王棠评价甚高,称“撰《知新录》32卷……皆采集众论,考其原始,参以论断,虽未及顾氏(炎武)《日知录》,而远出杨慎《丹铅录》”。

(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