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U人物志焦雨溪给你讲讲辩论那些

又是一年四月,这个月的山东大学很热闹。以“山大杯”冠名的山东大学辩论赛在本月拉开了大幕,学院间的碰撞、荣耀的捍卫与追求,是每个上场选手的执念所在。每年的院际辩论,无论胜负成败,都是山大辩论界的一场狂欢。重逢半年未见的老朋友,迎战恩怨纠葛的老对手,晋级时候的无比喜悦,准备阶段全队不眠不休......以上都是每个辩论季的保留剧目,也是每个辩手一年一定会有一次的记忆。然而今年的这个四月,对他们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年青岛校区建成后的院系搬迁,年珠海新国辩赛制的改变,半年前山大杯个人挑战赛引发的校园思辨热潮...这些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件,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今年校园内的辩论氛围。今天,在年山大杯第一轮赛事正式打响以后,我们约到了即将研究生毕业的焦雨溪。山东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本科阶段的学生会分管主席、校辩论队队长......诸多耀眼光环笼罩之下的他,他更愿意把自己评价为一名纯粹的辩手。与辩论结缘十多年,这个政管学院的年轻人一路走来,把自己的大学生活活写成了一首动人的诗。Q1:今年面临毕业的你如何评价校队辩手的接棒实力?对山东大学辩论队的未来作何展望?A1:对校队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我们老队员都经历过省赛、世锦赛和新国辩的洗礼,新一批队员也进行过一些小规模比赛。基本上对辩论的理解都已经比较全面,技术上也应该是山大辩论圈里的佼佼者了。不过仍要正视我们和其他辩论强校存在的比较大的差距,并且希望他们在未来可以缩小这个差距。

我喜欢对校队的队员说这样一句话:“功夫都在课外”,顶尖辩手之所以角度犀利、视野开阔,跟他们丰富的知识底蕴是分不开的。水平接近的辩手争夺的可能是场面和技巧,但高水平的辩手用知识和视野就拉开了一个技术无法弥补的鸿沟。当然技术的提高也很重要,在场上,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说法,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奥妙需要辩手自己去考虑和揣摩。

Q2:辩论赛是一项对时间和精力要求很高的活动,大一参加辩论赛靠兴趣,大二大三忙碌了就容易退出。也有人认为“辩论是‘圈子里’的事情,圈内人关系密切,圈外人漠不关心”,你怎么看待这种声音,这种情况有办法改变吗?A2: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大的原因吧。首先是大环境的问题,大部分山大学子看待学生活动的态度还是比较务实,相较于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或者是学生工作上,投入辩论能够获得的收益确实较小,而且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这使很多优秀的山大学子在理性分析后疏远了辩论。另外,整个山东的辩论生态都不是很健康,校际间的交流互动很少,能够依托的比赛平台也十分有限,整个技战术发展都处于一种“原生态”阶段,缺乏专业的评委能在这方面给予辩手们更多的引导,就难怪观众们觉得比赛不好看了。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