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QQ群 https://m.qncyw.com/show/news/74909.shtml奇异的文字,形象的图画,让《山海经》充满了奇幻色彩,哪怕是在鲁迅的眼中,最初的《山海经》也不过是儿时最向往的神话小说。炎帝神农氏然而,正如费耶阿本德所说:“神话远远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构想象,而是有无数直接、有说服力的经验所支持的一个思想体系”“科学是今天的神话,神话是过去的科学”。掩在《山海经》奇幻文字下的,却是一部古地理书。里面不仅有着古人对于远古地理风貌、山川走势、鸟兽资源及各地风土民俗的记述,更完整地表达了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对空间的认知,这对中国古代地理科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古人眼中的世界从刘秀、刘歆开始,就认为《山海经》是一部讲求“九州之势”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全书十八卷,记载了远古多个邦国、座山、条水道以及诸多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山海经》通常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者是由《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各一篇,即所谓的“五藏山经”组成的《山经》部分;后者是由《海内经》四篇、《海外经》五篇、《大荒经》四篇组成的《海经》部分。两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其内容迥异,更在于文风大相径庭。今人认为《山经》是古人根据西汉之前历朝历代人们所走过的26条路线记录而成。九州山川图其以山为纲,分中、南、西、北、东五个山系,并将各系以方向和道路互为经纬,移步换景,对每座山的位置、高度、走向、植被覆盖、飞禽走兽、矿藏分布及各地风土人情等信息有条不紊的记录下来,最后还要记述发源此山的河流,详载这一河流的流向、鱼鳖之类的水族动物、河床中的矿物资源等等。堪称我国最早的山川河流地理书。而《海经》则是来自于荒远地区的记闻。据考证多是以古图为依据所做的述图之作。其图中“昆仑”是一重心,位于中国西北。《海经》的原始资料来源,除古图外,还有西部的古代传说,被先秦人士记入经中,在此书流传中不断添加,此风延至西汉,直到刘秀校书时仍有所收罗。通过对远古地理的详细记载,《山海经》清晰地描绘了古人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山海经》的系统观——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人类的地理学思想萌芽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面对日夜的交替、四季的更替、河水的涨落等,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的观察与理解,这些原始的地理学思想常常和原始宗教、巫术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传说交织在一起。其间不乏对于世界朴素的认知。《山海经》便是将远古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清晰地展现在今人面前。①最早的宇宙论——天地论上古时代,先民认识宇宙存在着两种天地说,即浑天说和盖天说,被称为地方性的宇宙论。在《山海经》中,《山经》以中山为中心,直达四海。《大荒经》被描述成大地的边缘。《大荒东经》中也有言:“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北极天柜”,《大荒西经》中“噫,处于西极”,《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因乎”,分别描述了东西两极和南北两极分别有一山一神,相互对称,符合浑天说的地球思想。《山海经》中多次提到陬(音zou,意为角),还有与天地相同的山(登葆山)、木(建木、若木),这些连接天地之间的神山神木如同支撑天盖的神柱,完美的应和了早期盖天说天圆地方的主张。②想象中的地理——古人的地缘哲学观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的成书非一时,作者也非一人,不同于《山经》的写实,《大荒经》最初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地方性知识”,是一个地方的人们据以仰观俯察、观象授时的时空图式。但是,这种具体而微的地方性知识后来却逐渐扩张成为一个广包四海八荒的宏大的世界图式。作为《山海经》地域观念基础的同心方式想象空间结构就是由此而生成的。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一统天下的政治观有必要取代小国寡民式地方主义,正是在春秋战国的多元纷争格局中孕育了统一的理念。它表面上好像在叙述地理和民俗知识,实际上在确认权力的统一,让四方之人对“一统河山”表示服从、认同。《山海经》的空间表达——古人的空间感知令人称奇的是《山海经》中对于远古地理的记述,不仅有形象的描述,更有数字量化,将古人对于空间的感知清晰的表现出来。①《山海经》中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地理空间表达和推理。山川地理分布定位《山海经》确定重点的标志性地理对象作为地标,并以其作为参照物对周围地理信息进行编码。如《大荒西经》中说,昆仑之秋是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作为标志性的黑水河赤水是比较大的两条水系,它们控制了昆仑之丘的大致范围。而更为典型的是《山经》中以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成篇,以山为纲,以川为目,互为经纬,再将其他景观依方位点缀其上,确定地理坐标,方向道里,井然有序。《山海经》考证地图②《山海经》中不仅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地点感,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山海经》中出现了计算性数学符号——大地测量和测量数据。《五藏山经》对地球进行了整体的测量计算“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中“天地之间”意即大地四个极点间的距离,是一则十分珍贵的测量数据。该经文“天地之东西二万六千里”与地球北纬45度附近的半纬圈和北极至南回归线之间的经圈的长度基本相符,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汪绂即已注意到了这一数字的科学性。《山海经》资料积累和成书时代,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流域,先民认为的“天地之东西”应指通过这一地区的半纬圈,“南北”则应该是北极至可能“日无景”的南回归线之间的距离。根据已测得的赤道半径.1公里,极半径.8公里求得的北纬45度半纬圈,北极至南回归线之间的经圈的里数与“二万八千里”“二万六千里”古里修正为华里的数字相当接近。虽然那时候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而只是认为天地是近乎于正方形状的空间,但是文中具有的这种有限空间意识却是在古人的空间认知研究的有关方面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在中国的历史上,《山海经》这部先秦古籍是第一部雄心勃勃对山川万物进行编目造册的地理博物志。它集山川薮泽、飞禽走兽、草木金石于一体,用上帝视角总揽大千世界,却又洞悉微末,堪称是吾族先贤留给我们的一座知识宝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