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纳凉消暑最佳读品

远离文明科技的古代,人们如何度过漫漫长夜?如果能穿越时空,我一定会带货这本志怪小说——《博物志》,朝着人们大喊:“买它!买它!”

《博物志》是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由西晋人张华编撰,两千年的本子流传至今,也真是件奇妙的事情。这本书在我这个现代人看来,依然充满吸引力,它内容博杂,分类记载异境奇物、神兽名人、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

它非常像一本世界奇趣大辞典,叫人眼界大开,欲罢不能。那些山川地理、历史人物、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真是脑洞大开,引人入胜,想要探究其真实性,一如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引起的无限猜想。

比如书中写“五方人民”:

东方少阳,日月所出,山谷清,其人佼好。

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

南方太阳,土下水浅,其人大口多傲。北方太阴,土平广深,其人广面缩颈。中央四析,风雨交,山谷峻,其人端正。

看到这一段,不觉会心一笑,几千年前,中国的疆域就已广大,西方人“高鼻、深目、多毛”,典型的欧罗巴人种,和新疆挖掘出来的的“小河公主”互为印证,各方人民的容貌变化不大,祖辈传承至今:东方人山清水秀,容貌姣好;南方人嘴巴大很自信,所谓大嘴吃四方,因此广州福建华侨多,不知是否可做此联想?北方“土平广深”——说的是高原地貌,其人“广面缩颈”——大脸盘子短脖子,所谓“将无项,女无肩”,它让我想起秦始皇兵马俑,真正的西北汉子,粗壮敦实,孔武有力。中央地区(湖北安徽等)的人们,容貌端正。我们历经年,容貌依然没有太多的改变,读之一笑。

《博物志》中还记载了许多异闻,比如《猴玃》一篇,说的是四川南部的高山上,有一种长得像猕猴的东西,人们叫他“猴玃”,几乎与成人一样高,能像人一样快速行走,偷偷在路上埋伏,看见有漂亮女子就抢去。女子被劫去共同生活的时间长了,生活行动和猴子一样,“不复思归”。更绝的是,有了孩子,就把女子和孩子一并送还人家,孩子生下来还跟人长得一模一样。

“猴盗妇人”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屡见不鲜的题材,多少有些怪异。据说元未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就安排它做了回抢公主为妻的坏事。

《博物志》中这则故事记录得完整细致,非常有魅力,这样的故事大概是古人月夜乘凉时最美好的消遣之物吧。类似叫人听了瞠目结舌又满怀思绪的故事还有很多。

比如《异俗》中写越之东有一个叫骇沐的国家,长子出生就先杀了吃,“谓之宜弟”——对弟弟好;爸爸要是死了,就把妈妈丢弃掉,因为“鬼妻不可与同居”。实在是诡异野蛮。参考古代某些地区确实有杀长子的举动(男方怕不是自己的孩子),记录真实性或较大。

再有一则说楚之南,有炎人之国,亲戚死了,让肉身先腐烂,然后扔掉腐烂的肉,将白骨埋起来,“乃为孝也”。

这样的风俗很新鲜,很怪异,但正符合了人们好奇的心理,这大概也是《博物志》历经2千年,依然流传于你我手中的原因吧,祖先真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