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观最简单的识人之术,如何能够一

北京皮肤科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你在结交一个朋友时,最看重是哪个要素?三观?五官?又或者是感觉?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从读书到工作再到婚假,这半生的轨迹,基本都是在家人的安排下度过的,不过细想一下,这或许就是命与运的关系,被安排只能到某个学校求学,被安排认识某些人,这个就是命,但在你认识的这些人中,你刻意与哪些人交好,刻意远离哪些人,这个就是运,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命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利用运,这个就是我们逆天改命的关键,所以应该如何利用运呢?你交好和远离的标准是什么呢?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标准,长期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我们,是比较排斥这个问题的,很多人都觉得,结交朋友不能太功利,那样就显得太没人情味了,但这样的想法,也让我们的运变成了听天由命,所以想要变数,识人还是关键,我们之前说到过相术识人,不过相术这门学问,确实晦涩难懂,那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方法呢?也有,大家好,我是白同学,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八观》。

八观

一个人生平的走势,其实大多都与识人有关,很多时候我们身边人所营造的环境,就已经注定了自己以后的结果,一个对的人,可能会带来一场机遇,一个错的人,也可能毁了半生前程,但什么才是对的人呢?有人可能以为是富人,富人就是对的人吗?不一定,你看重一个人的财富,但忽略了他吝啬的性格,这有意义吗?当然不能说这段缘分没有意义,只能说你未来可能会失望,面对爱情时,你看重一个人的五官,但忽略了他不太成熟的三观,那可能你未来就会受到打击,包括结交朋友也好,找上级也好,找下属也好,都是一个道理,所以什么对的人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八观。

八观这个方法出自于《人物志》,作者是三国时期的刘劭,刘劭这个人喜欢研究相术,也深知相术这种方法不易操作,而且缺乏定论,拿到我们今天来说,就是所谓的边缘知识,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刘劭就将相法中那些高深的技巧总结了起来,然后编著了这本人物志,在书籍的末尾处,提出了这个八观识人,也就是说,只需要观察八个维度,就可以知晓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走势,其中八观分别是: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我们挨个来解释一下。

首先是“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其中这个夺救可以理解为是争夺和救助,间杂可以理解为是复杂,或者说是本性,大意就是观察一个人的取舍,以此来知晓他是否具有“仁德”这个品性,听起来可能有些复杂,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朋友都知道,生活中的人物,不是电影中善恶分明的角色,每个人都存在着正反两面,但我们却总喜欢给人一个特定的标签,比如老王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老王是个好人,但没过多久,老王又做了一件坏事,这个时候我们就纳闷,老王怎么就变坏了呢?其实不是老王变坏了,而是我们看错了,我们总以为,坏人的形象就是影视剧中刻画的那样,四处胡作非为,看到别人难过就躲在暗处偷笑,但真的是这样吗?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看到别人难过时,都会产生共情,但同情他人就代表他是一个好人吗?不一定是吧?所以这第一观,就是看他是好大于怀,还是坏大于好,比如一个人在看到穷苦人时,会感到同情,当如果让他伸出援手,却又变得十分吝啬,这个就是有仁爱之心,却没有仁爱的行为,算不上仁德,可以说是坏大于好,代表坏的吝啬,战胜了代表好的仁爱,而且,当吝啬变成贪婪时,他可能还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第二条是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感变就是情绪的变化,常度可以理解为是内心,这一条就是看人遇事的态度,人在感受外部变化的同时,神情也会做出一些变化,这个时候要看注意的就是,他遇事后所说出的话,和表现出来的神情,比如一个人遇到麻烦事之后,开始变得言语杂乱,没有中心,这就说明他本性缺少逻辑思维,一个人能够预知到未来将要发生的麻烦事,这个就是圣明,而遇事能够认真分析,就是聪明,遇事论点超过常人,让人耳目一新,就是睿智,除此之外,还要看神情,内心精明,但外表憨厚,这个就是机智,假装迎合,相互吹嘘,就是虚伪,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那就是傻,尽管此时很厉害,早晚会有碰壁的那一天,不夸赞自己,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优点,另外刘劭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你对面的人如果显得疲惫无力,那就是内心忧虑,如果形色杂乱,那就是身有疾病,如果突然凌厉,那就是要生气,如果突然无礼显得喜怒无常,那可能就是嫉妒。

第三条是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这个志质可以理解为是品德,这个名可以理解为是名声,也就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品德,来判断这个人以后的名声,有点预知未来的意思了,比如一个人外表挺立,品德清朗,那这个人以后肯定会有一个好名声,气概清俊,体格健壮的人,以后就会有强健的名声,聪明诚实,坚强爽朗,就会产生信赖的名声,刘劭认为,人这一辈子需要结交的就是全才与偏才,全才可以理解为是圣人,品德上调不出任何缺陷,但这种人确实可遇不可求,偏才就是至少具备两种以上品德的人,这种人也不会平凡。

第四条是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这一条的信息量有点大,我们举个栗子,比如说现在老王出现了一个过错,众人都指责老王,正直的人指责老王是出于正义的目的,而奸诈的人指责老王就是出于不好的目的,还有人指责老王,看似是出于正义的目的,但实际上却是利用正义的旗帜来恶意攻击,也就是说,同样的一种行为,但他背后的本心却不同,洒脱的人放纵,放荡的人也放纵,他们同样是放纵,但目的和原因却大相径庭,了解一个人,应该了解这个人行事的目的和原因,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到他的本性,再比如说,你想找一个善良的人,在贫困山区恰巧碰到了一群资助儿童的成功人士,在这其中,有人是真心资助,有人是为了名利,而这一条的目的,就是让你从这些成功人士中,找到你真正需要的那个人,当然这个“由”不一定是带有行为的,一个人的交际圈子也算是由,因为这也是他所主动维护的朋友,如果一个人他的交际圈子中多是吹嘘之辈,那这个人就有些虚伪,如果有很多比他优秀的人,那说明这个人很爱学习,如果他交往的都是不如他的,那可能嫉妒心有点重,当然,个例除外。

第五条是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这个爱可以理解为是真诚,慈爱,敬可以理解为是礼节,礼敬,通塞指的就是阻碍,大意就是观察这个人是不是真诚、慈爱,有没有礼节,就可以知道他未来的事业有没有阻碍,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常怀爱意和敬意的人,容易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可以让他逢凶化吉,待人真诚的人,不容易与人发生争吵,比较受人爱护,而有礼节的人,就比较受人尊敬,起码不会有小人拦路,相反,缺乏真诚与礼敬的人,对人缺乏该有的尊敬,他们自称是有个性,但实际上是在断送自己的前程。

第六条是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这个情机可以理解为是情绪的变化,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观察一个人情绪的变化,以此来分辨他是贤明还是粗鄙,人们共有的情绪变化有六种,分别是志得意满就会喜悦,不得所愿就会抱怨,向他人炫耀会被厌恶,谦虚低调就讨人喜欢,冒犯他人就会被嫌弃,惹人厌恶又冒犯他人就会被记仇,这六种情绪变化,其实都源自于人们本身的好胜心,贤明的人得志不会忘形,不如意也不会四处抱怨,不刻意炫耀,平常谦虚低调,不主动冒犯他人,也不随便给人揭短,这种人自然更容易成功,而粗鄙的人恰恰相反,为了一时的好胜心,惹的别人厌烦,所以能不能成事,一目了然。

第七条是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从一个人的短处,来看他的长处,比如说正直的人就喜欢斥责他人,刚强的人就严厉,软弱的人比较平和,欣赏一个人长处的时候,就要学会接受他的短处,正直的人如果不抨击是非,他就不算正直了,刚强的人如果不严厉,那就不是刚强了,所以在看到别人缺点的同时,要学会思考一个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一个人。

第八条是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勤学苦练的人,未必可以成才,精通才艺的人,未必懂得道理,懂得道理的人,未必拥有智慧,所以一个人是否聪明才是最重要的,观察一个人聪明的程度,就可知其是否能通达成事,如果聪明到极点,就到了“道”的境界。如果聪明不足,人容易变成浮夸、烦琐、苛刻、虚伪,所以要聪明就要大聪明,不要耍小聪明。

我们再总结一遍,一是观察他争夺和救助的取舍,以察明其内在的本性。二是观察他遇事和应变能力,以察明其是否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是观察他所具有的品德,以查明其未来的名声。四为观察他为人处世依据,以查明其到底能不能够分辨是非,五是观察他是否具有爱心与敬意,以察明其前途坎坷还是平顺。六是观察他神情的变化,以查明其能否宽容待人而不受迷惑。七是通过观察短处,知晓他的长处,八是通过观察智慧,看他未来能否成事。

你有哪些识人之道呢?也分享一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