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兮书记(读《人物志》笔记第4期)知人的方法很多,不外乎用”心“。孔夫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而如何之人呢?夫子在《论语》中给出了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观、察,是三个层次,可以说由浅入深。视,看此人平时所做之事或者说现在所做的事情;观,看此人非常之时所做的事情或者过去所做之事;察,更加细致地审视,详查这个人做完一件事以后的表现。夫子考察人的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接下来我们看原文。原文:“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承接上篇的论述,圣人的事业是什么呢?答案:兴德。对于“德”怎么理解?德者,得也,这样说是一方面,但让人还是摸不着头脑,因为不具体!具体理解,可以结合温、良、恭、俭、让,这都是德的内容,有“德,才能做符合”德“的事情。天地有大德,因为天地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太阳有大德,它给万物光明和温暖,万物的生长要靠太阳。《易经·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所以,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圣人兴德,就是在效法天地的大德,这是圣人的事业,要成就如此的事业,就要”求人“,寻求人才。孔夫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都是人才,这些人才成就了孔子,也成就了自己。事情并不能都亲力亲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但众人的力量合在一起就是无限的,如同一滴水无法形成大海,但众多的一滴滴水汇聚在一起,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力量。圣人求人是为了自己获得安逸吗?不是,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去做。原文:”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辩三等。“不试,不被任用;援升,提拔。孔子不被提拔重用,这是都知道的事,但孔子更重要的贡献是在教学上,试想,如果孔子被重用,还会有后来的成就吗?我想不会有的。一时的得和失,怎么能知道长远是好是坏呢?孔子把门人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在《论语·先进篇》说的很清楚,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属于德行一类人才;宰我、子贡属于言语一类人才;冉有、子路属于政事类人才;子夏、子游属于文学类人才。人又有三等,孔子的分法是:生而知之者,上也,是第一等的;学而知之者,次也,属于第二等;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属于三等。同样,佛家也把人分为上根,中根,下根,这个”根“是什么意思呢?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聪明之人,就是上根,善根多一些;下根,这个人烦恼重,例如耳喜欢听杂七杂八的声音,受到一些音乐的影响大,不能自拔,这就不是善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