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十一期中的醴陵人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808/4443995.html
隆回周胜-黄埔校歌01:23来自遇见魏源图书馆

醴陵市的人口构成突出的特点是以客籍移民后代为主。民国33年(年)统计,客籍移民后代占总人口的近99%。其中,元朝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历代移民后代近10%。元末至明代客籍移民后代约73%,主要来自赣西、赣南。清代客籍移民后代占16%,主要来自粤、闽两省的东江、汀江一带。外籍移民汇集交融,有利于提高醴陵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清朝初期广东移民带来红薯,已经成为醴陵市的主要旱粮作物。雍正年间,广东兴宁移民在沩山发现瓷泥,创办了第一个瓷厂。江西移民擅长经商,对搞活醴陵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

以赣、粤、闽三省为主的大量移民汇集,演变、形成隶属赣语,却又区别于湘赣两省邻近诸县(市)的特殊方言。客籍移民来醴陵落户、繁衍与开发,对形成勇敢、勤劳、顽强、实干、开拓、进取的民风和地方习俗,无疑都有积极的影响。凭借上述条件,有利于建成以陶瓷、花炮、食品和建材为主的工业城市,形成湘东边境区的物资集散与贸易要地,并发展成为附近中等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基地。

醴陵市是湖南省最优质的兵源地之一,这里走出过许多优秀军事人才,共和国的开国将帅许多来自我们醴陵。醴陵人在黄埔军校中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事迹,北伐军在惠州城头呐喊“向陈明仁看齐”,陈明仁就是我们醴陵人。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梳理盘点一下《黄埔军校第十一期中的醴陵人》,欢迎熟悉醴陵当地情况的朋友们补充和雅正。

关于醴陵市的发展历程、民俗文化、著名人物志(特别是醴陵优秀的军事人才)建议大家找笔者分享一下《醴陵市志》。这版电子版的《醴陵市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醴陵市官方于年统一组织编撰的第一版白话版《醴陵市志》,里面收集和整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素材,包括大家难得一见的历史老照片和各种统计图表。《醴陵市志》是研究醴陵市历史和了解醴陵人性格特点的百科全书,对地方志感兴趣的朋友很值得仔细阅读。

笔者有《醴陵市志》可以分享给大家

左纪彤,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第一队。年生,别号:力三,籍贯:湖南醴陵,部别: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第一队,学历:湖南省立高中,其他方面没有任何记录,入校通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