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柳絮词真是第一吗宝玉交白卷,但续探

#红楼梦人物志#宝钗的柳絮词真是第一吗?宝玉交白卷,但续探春的词,兄妹之情重。《红楼梦》第七十回里,黛玉难得做东起社,这一回,大观园诗社已经断了很久,大家都算得上是“久别重逢”,自然都想尽力表现一番。我们都知道,这回“柳絮词”起社,成就了宝钗的词名。毕竟,和黛玉的唐多令比起来,宝钗的就要多了好几分豪壮,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尤其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虽然也让人看出宝钗的内心,是一种“唯利是图”之心。但平心而论,这首词,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参与诗社的人里,宝玉是唯一的一个“须眉”男子。按说,此情此景,自命风流倜傥的宝二爷,岂能不一显身手、力压群芳?可惜,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这一回,宝玉竟然“交白卷”了,以至于李纨口口声声要“好好罚他”但是,宝玉填词虽然不行,可有一个特长确实大家都没法比肩的,那就是“续”别人之作。探春三姑娘抓阄抓到“南柯子”词牌。这本是一首小令,按照探春三姑娘一贯雷厉风行的脾气,这等52字的小令。自然可以一气呵成。而这一回,探春竟然在香烬时只完成了半阕。探春的半阕南柯子是这样的:空挂纤纤缕,徒垂缕缕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既然探春三姑娘一时词穷,这半阕词自然不能交差了。作为兄长,宝玉当然得挺身而出,为妹妹解忧。虽然宝玉刚有“交白卷”的笑柄,但在续词上却表现了非凡的功底,难怪贾政也说他“有几分歪才”。宝玉续出来的半阕是这样的: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相见隔年期。宝玉续出来的这半阙,虽然并没有多少新意,用词与意境上,基本是平平淡淡。可是,作为“续”词来说,前有别人的窠臼与风格,一般人虽然能续上,却大多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明眼人一读就知道是两人所写。而宝玉续的这半阙,和探春的上阕合在一起,几乎浑然天成,没有半丝牵强之处不说,还几乎完全就是一人所写。如果不是大家都在场看到是宝玉所续,旁人根本是看不出来的。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宝玉确实有“力压群芳”之能。为什么宝玉自己写不出来,却能续得这么好呢?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宝玉本身的功底还是不错的,但诗社这种临场发挥,是需要一定的“急才”,或许,宝玉在这一方面确实有所不够。2、虽然宝玉“急才”不够,但功底摆在那里啊,探春完成了上阕,我们知道,万事开头难。尤其文学写作这个方面,立意与构思才是最难的。探春虽然只写了一半,但立意和构思基本已经完成,于是,宝玉在攫取探春的“立意”之后,自然也就能轻松完成下阕了,或许也算得上“抄袭创意”了;3、宝玉和探春是一父所生,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兄妹之间的默契,也是旁人难以理解的。探春上半阕词里,隐隐透露出一种“分离、永别”的哀愁,这是宝玉最不愿看到的。因此,有意翻探春之意,淡化那种“一语成谶”的不祥感。所以,探春上半阕以“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作结,而宝玉下半阕则以“纵是明春相见隔年期”为祷。将探春词里那种哀愁,基本化解于无形了。实际上,探春后来的结局,远嫁海疆,和贾宝玉也确实“东西南北分离”。但从宝玉所续的词来看,探春出嫁之后,回荣国府省亲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只是彼时的宝玉,已经出家做和尚了。但探春归省,宝玉做和尚也不妨碍两人相见。探春以海疆王妃的身份归省,动静自然小不了。出家的宝玉,或可远远看看,也算是相见了。有道是相见争如不见、有情却是无情,彼时的兄妹,宝玉和探春,还能想记起多年前共写的柳絮词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