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软件升级——南怀瑾国学舌耕谈
读书笔记《人物志》衔珠二十七
昨天,讲了牛人观察自己和别人,对细节与大方向都重视。
听到某人对自己的父母打电话都是恶语相向,或者表面温柔,实际随时可以暴躁如雷,那就要考虑留不留了。
用人是个大学问,首先得把自己调整好。
《人物志》作者刘邵自己就很牛掰,留下攻略很直接。
作为后辈的我们,如果不认真先把自己弄出好状态,就很功利地学着怎么利用人,流弊就很大了。
原文
“虽得之于目,或失之于耳。”
某人看起来气宇轩昂,眼睛满意了,如果没有注意听他怎么和人沟通交流,以貌取人,就会把小坏蛋留在团队里,危险。
“得之于目”,是以貌取人,也可以是被表面所迷惑。
“失之于耳”,是不善于听取蛙声一片,也可以是对别人的逆耳忠言置若罔闻,等等等等。
观人察人出现问题,要怪自己,
同学们要从现在起养成任何问题出现都自我声讨,自我批评的好习惯,不断加强,共勉。
一个对父母不好的人,可能就不会太在意身边人对父母怎么样了,除非遇到个比自己更坏的选手,才会警醒。
文章里得与失两个字,是相对概念,作者这样铺陈,是为了告诉后人要耳聪目明,自净其意,然后识别人才会少遗憾,减低破坏性。
有时候,有失才有得,遇到恶心的,才会懂得,自己不恶心,也不会遇到同类项合并。
被骗子骗了才知道,自己不贪心哪会有这个际遇。
很多时候,真正的贵人都是很坏的坏蛋,告诉我们自己要努力少坏一点,才会真正遇到高人,明师。
中和之气怎么养成?
平淡之志如何链接未来?
要学着做一个
明人,又叫中睿之人。
又叫一个能最大限度开发耳朵和嘴巴功能的圣人。
真正的牛人,看着都不起眼。
把自己当圣人,自以为出类拔萃的,有可能变味,成为一个剩人,剩饭的剩。
是开玩笑,也蛮严肃一个问题。
大家共勉。
恭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