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这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将领,其实很特别:大多数史上留名的名将,基本都是出身平民,没有多少遗传基因和家族教育可言。但项羽不同,他出身在将军世家,《史记》说他“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他的祖父项燕更是楚国最后一任军事统帅。
项羽虽是将门之后,但其实已经是个破落户子弟了,甚至应该说他从小是个孤儿,因为从《史记》中一亮相,他就是跟着自己的小叔父项梁过日子,连他父亲的名字都没提过。
《史记》中说“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羽小时候,秦始皇已经统一天下,把天下的书都烧了,应该没什么书可以看,学书不成很正常。但他天生神勇,从他后面的英勇事迹来看,不知道为什么会学剑不成
项梁对项羽的学书学剑两无成很不高兴,项羽说了句非常有道理的话:“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项羽这句话,很有开国之君的口气,看看后世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基本上没有大学问家,若一对一的比武功,他们也基本上不是部下或者敌人的对手。
但他们成功了,也许,做领袖,本就不该对某些专项过于沉迷精通了。
但说了不代表真的就能做到。
项羽要学的“万人敌”,就是所谓的兵法,他也没认真学下去,略知皮毛便放下不读。
他的叔叔项梁,不是安分的人,因为杀人犯了事,他领着项羽跑到苏州。在那里,他们和当地百姓夹道欢迎下来视察的秦始皇,欢迎队列里,项羽说了句成名话:“彼可取而代也。”
像这样胸怀大志的话,与项羽同时代的两位大人物也说过,陈胜的名言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的名言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陈胜率先发动起义,天下苦秦久矣,被秦灭了的六国贵族,趁势纷纷起兵响应。
会稽郡守殷通很有眼光,看出秦朝已没有多少生机了,于是先发制人,起兵割据。并且还看出项梁叔侄二人的能耐,便邀项梁辅助自己起兵,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殷通看时势和看人都很准,眼光独到,唯独对自己的判断不够客观。项氏叔侄的确是可成大事的人物,但他殷通却没有想到自己是否有能力驾驭这等人物。
因为争执,项梁杀了殷通,拿到了殷通的大印。殷通的手下“大惊,忧乱”,年轻的项羽在此时显示出他惊人的武功,他以一人之力,迅速“击杀数十百人”。这简直是天神下凡,谁敢不服。由此夺权和稳定当地形势,召募起八千子弟兵。
就是这八千子弟兵,四舍五入就是一万人了,从此跟随项羽南征北战,为项羽的无敌战绩,贡献出他们的生命,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真的万具尸骨堆起来的项羽。
最后,项羽在冲破垓下之围,说过这样一句话:“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八千子弟今安在,一片江流不闻声。
项梁叔侄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去,一路征战,成为秦末起义军中力量最强的一支。刘邦这时也扯旗造反了,也投靠了项氏叔侄。
项梁死后,项羽在范增的辅佐下,他先是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威震天下,随即西行入函谷关,灭掉秦国,设鸿门宴,杀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烧图书馆,分封将士,自封西楚霸王。
项羽是个人能力非常强大的人,但是一路顺遂的他其实战略上有太多的随意性,一个霸王,当然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情随意处置胜利的果实,这让本已熄灭的战火重燃,也给了本就有志于天下的刘邦机会。
楚汉相争多年,项羽也不是没有机会干掉刘邦,凡是他所主持的战斗、战役,也无一不是以胜利告终。就算让他的千军万马荡然无存的垓下之围,也没能击败项羽个人,他还是要走就走,要杀谁就杀谁,没人能够阻挡。
但这不能挽救项羽最终的败局。垓下之围最终的结局,在诸多史料中有不同的描述,后世也有很多的分析,无论是穷途末路还是壮志未酬,霸王之死,为中国文化写下了一个浓墨重彩的母体,启发了后世无数的创作。
事后分析总是容易,我们可以为项羽的失败找出千万种理由。如果刘邦失败了,我们也同样可以找出千万条理由。
项羽的失败,像是冥冥中写好了这片大陆最终的命运线,它中止了中国像欧洲一样的城邦或邦联化发展的可能,而让大一统,成为中国此后历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