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壁垒下的婚姻自主从世说新语中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

现代人们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普遍认为在我国古代时期人们都会被包办婚姻,盲婚哑嫁。

这一点是违背人的本性,是受到封建体制压迫的结果。纵观历史资料,在繁杂的古代史中,也有自主婚姻的闪光出现。

《世说新语》是著名的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笔记小说作品,其中包揽了魏晋时期许多奇人轶事,不乏当时一些名人的言行。

这其中就透露出魏晋时期的生活百态,同样包括其矛盾的婚恋观。

01时代背景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代史占一半。王朝更替不断,社会风气习俗乃至人文思想的变化也从没有停止。

在这许多朝代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独特。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却自有一番潇洒情怀,所谓“魏晋风流”,正是在此。

从社会阶层上看,由于汉代的一统时期几乎破碎,魏晋南北朝时的上层阶级仍然是门阀坐大。

而且,与后世的门阀派别不同的是,此时的门阀势力已经大到可以废立皇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

门阀的如山势力必将导致阶级的固化,具体地讲,就是宗族制度是管理阶级的第一枷锁。

森严的宗族制度可以保证一姓一族的资源优势,保证宗族的利益不受侵害。

不过,正如上文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仍被世家门阀控制,但是这个时代却并不是“稳定”的时代。

政治上风起云涌,朝更夕替使人们痛苦不堪,然而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却是空前绝后的自由、洒脱,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迸发出一种匪夷所思的对生命的热情。

02被门阀禁锢的婚姻

为了保证阶级地位,涉及到后代繁育的婚姻制度成为门阀宗族把关的重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高等门阀家族的适婚男女通常不被允许和低等士族通婚,更别提普通庶人了。

高等门阀之间的联姻可以形成紧密的关系网,使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始终被他们握在手里。

同时,在古代,底层普通人难以实现阶层跃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书籍被门阀世家私藏收存,一般人的家里根本看不到一本“圣贤书”。

书籍被视为一个门阀宗族的重要财产,这些财产除了能够彰显他们的家族底蕴外,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教育后代。

也就是说,出生于门阀家族的孩子生来就拥有其他阶层一辈子没有的重要机会。

而不同等级的门阀之间,也不会相互通婚。

对高等门阀而言,社会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如果下层门阀通过联姻得到更多的资源并借此发展壮大,只会不断侵害他们的利益。

除了等级高低,旧派门阀也会排挤新门阀,原因是一样的。

《世说新语·方正》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诸葛恢大女儿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彰。恢儿娶邓攸女”。

于是谢尚书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

及恢亡,遂婚。于是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王叹曰:“我在遣女裁得尔耳!”

这里的诸葛恢和庾亮都是典型的门阀代表人物。

诸葛恢不肯把女儿嫁给谢家,虽然他们家有个“尚书”,但是人们仍然认为谢家算不得门阀,地位不匹配。

等到诸葛恢去世,诸葛家势力不如从前,才肯联姻。

除了等级不同、新旧有别,门阀之间的婚姻还受地域的影响。

南北门阀之间多有隔阂,比如南方豪门的陆玩就将南方门阀比作香草,而将北方门阀比作臭草,不屑一顾。

以上都是门阀婚姻观念的大局选择,高等门阀的最理想联姻对象是皇族,其次是同等地位的门阀。

在少数的“上下”通婚中,男娶女嫁也大有区别。

相比之下,高等门阀更愿意选择下层阶级中出类拔萃的女子,而不会把自家女孩下嫁,因为下嫁之后,这个女子就会被认为是下层阶级的人,后代也是一样。

03跳脱于禁锢之外的婚恋

在如此森严、层层条例的门阀婚姻中,显然女子受到的苛责更多。

由于魏晋南北朝仍然是封建社会,它的底层逻辑仍然是男尊女卑。

因此,从本质上讲,高等门阀之所以不愿意将女孩下嫁,是因为女孩下嫁也被视为是一种资源流失。

而高等门阀的男子娶到下层阶级的优秀女子则是一种优秀资源的收纳。

不过,在《世说新语》中却出现了关于女子自由追求爱情的记载。

在《惑溺》中有“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说之……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其住宿。寿蹯捷绝人,逾墙而入,家中莫知。”

韩寿被贾充欣赏,邀请到家里做客。

他的女儿看中了韩寿,但韩寿身份不匹配,不能婚嫁,于是两人在仆人的帮助下幽会。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对门阀婚姻观念的极大挑战。

魏晋时期的著名才女谢道韫也是反抗包办婚姻的典范,她的才华实属罕见,在一概男性才子中也有一比之力,但是她的丈夫才能平庸。

当时“王谢”通婚是世俗认可的典范婚姻,谢道韫却敢于公然表示对婚姻的不满。

在“高嫁”的寒门女子中,也有人不被权势所摄,敢于保护自身的权益和尊严。还有一些再嫁的女子,《世说新语》中也透露出对他们的同情,这体现了魏晋时期矛盾的婚恋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