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康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可以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不衰的必胜信念。信念坚定、信心十足,才能站稳脚跟,困难再大也无所畏惧。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感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取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关爱与祝福。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这次疫情来势汹汹,防控阻击战任务重、时间长,对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02为逝去的生命默哀,向逆行的英雄致敬
-04-04来源:苏州新闻网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春回大地,今年的清明节因抗击疫情多了一层沉重之感,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4月3日发布公告,决定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绵延千年的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清明节,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无疑具有特殊含义,我们为逝去的生命默哀,向逆行的英雄致敬,不能忘记每一个因疫情逝去的人。
全民哀悼,是向战疫一线中牺牲的“烈士”致敬。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定李文亮等14名牺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为首批烈士。“烈士”是党和国家授予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英勇献身的公民的最高荣誉性称号。他们当中,有的是直接参与一线救治工作的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大爱诠释医者仁心;有的是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公安干警,还有的是用真心真情帮助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社区工作者,大家共同用爱心与使命守护家园。致敬和纪念英雄,也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牺牲。
全民哀悼,是为战胜疫情增添信心和力量。全国性的哀悼,对许多人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能使更多人深切体会“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美好生活。当前,疫情的风暴中心已经从我们国家转移到欧美,可是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输入型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危险依旧没有解除。任何的掉以轻心就会导致我们如今的大好局面丧失殆尽;任何的掉以轻心就会让我们英雄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雨霁天晴后实现新的飞跃。
在哀悼逝者的同时,对故去亲友的清明祭奠,也应避免扎堆,寄托哀思的方式有多种,心中默哀、网上祭扫、待疫情结束后再去亲友墓前诉说衷肠。无论如何,减少现场祭祀,有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只有生者安康,逝者才能安息。
03“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
来源:人民时评
的英雄,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
“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动人台词,用有那么一点“草根”的语气,道出了现代青年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英雄者,国之干。”一直以来,英雄是一种偶像般的存在。或如曹操刘备青梅煮酒的论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或如刘劭在《人物志》中的品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时至今日,无论是荧屏上的英雄赞歌,还是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英雄们的形象也常常还是那么“高大上”,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英雄们的光彩夺目,但能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毕竟是少数。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送餐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小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安徽蚌埠,“80后”特警张劼“该上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上”,浑身被火仍紧紧抓住嫌疑人,用血肉之躯阻止了可能的爆炸;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作蓝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岁的女儿陆勤霞从背后紧紧抱着父亲,将父亲的脚垫在自己的脚背上,用这种方式,满足瘫痪父亲出去溜达的愿望……或勇敢,或孝顺,或执着,或善良,正是这样一位位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在电影《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的果敢,都赋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贵,让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发出英雄的光芒。英雄的标准并不是所谓“成功”,而是依赖那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发自内心的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暖人的细节,丝毫不逊于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这才是最真实的、最动人的“真人版”英雄。
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用心去感受平民得以成为英雄的气质,用爱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你的人,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英雄梦”。
04网络世界同样需要理智和善良
来源:华声在线
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许多公共事件中,一部分群众不再满足于“傻白甜”式的围观,成了推波助澜的“键盘侠”。
不可否认,在许多影响性事件中,网民的参与、民意的表达、观点的传播,不仅直接推动着许多事件的最终解决,还萌生出某种公共参与精神。可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许多人老以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对事件的评价,无论是好奇、冷漠还是愤恨,都无伤大雅,岂不知,网络对于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有着“放大器”“发酵池”的作用。
网络错误舆论的威力,常常可以扭转、歪曲或掩盖事实的真相,这也是近年来网络事件时常出现反转的重要起因。许多人见风跟风,俨然一副“网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键盘侠”模样。前些年轰动一时的“罗一笑”事件便是典型:从最初网友自发在朋友圈刷屏呼吁捐款,到最后被批是一场“带血”的营销,整个过程呈现出多次舆论反转,不少“键盘侠”一腔热血变一地鸡毛。
同样,网络暴力对于个人的伤害远远超乎想象,足以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一场“人肉搜索”不仅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甚至还会毁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场“网络直播自杀”的案件里,“键盘侠”的冷嘲热讽,往往成了压倒自杀者求生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
等一等真相出现,应当成为网络时代起码的涵养。面对网络事件,每位网民都应明白这样朴素的道理:你可以不发言,但你的每一次转发和点赞都是一种无形表态。只有让思考先行,力求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全部真相,才不至于迷失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能保持一份谦卑,做到“话到嘴边留三分”,但身处网络世界,这般做人行事的准则便抛之脑后,把网络当作信马由缰的“快意江湖”。作为“键盘侠”,在不了解事实全貌时,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凭借所谓的“个人正义感”攻击他人一点也不难。但换位思考一番,如若自己曝光在公众舆论之下,承受着来自陌生人武断的、充满敌意的指责,你又将作何感想?
网络秩序也是现实秩序。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应当是良好网络生态的营造者、呵护者,需要保持一份理智,心怀一份善良。
05让良好家风传承文明
来源:红网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寻找本土先烈遗迹,名达故居,巨贾足印,总结先贤家风家训,以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传承社会精神文明。在当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淳厚质朴的乡土文化气息。
家风,亦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生活传承中长期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日常生活方式、文明风范、传统习惯和道德风貌。纵观历史,从东汉“四知太守”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的言行,到北宋包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训诫;从家喻户晓的《朱子家训》到享受千秋盛名的《颜氏家训》;从广为人知的诸葛亮《诫子书》到备受社会推崇的《曾国藩家书》;从南宋诗人陆放翁的《示儿》到清朝安徽桐城人张文瑞的《六尺巷》;从傅雷家书到当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无不教化人们秉持操守、修身齐家,为后世子孙立规立矩,使其不可乱行。家风已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约束作用。家风教我们如何处世立身,治国持家,且日益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风向标。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举凡德高望重的家庭和家族,皆以良好家风而备受社会推崇。曾子杀彘,示儿不欺;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等无不展示了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如此等等家风中流传的质朴语言,业已成为修身律己、礼治为先、以德谋政等思想的基石。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社会物质高度发展,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良好的家风家训对社会的发展更显得至关重要。良好的家风,重德重道,以人间大义立身,让家庭和家族长期享受道德的滋润,纵然子孙后代深陷困境也能“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反之,不良家风,则以得私利为欲求,无视人间大义,其家庭和家族必然不能重贤尚能,苟且终身,而最终成社会之患,为世人所不齿,为社会所不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但凡心怀美好理想、肩担道义之人,始终以崇尚良好家风为荣,以家风浑浊为耻。良好的家风不仅是一项宝贵的社会财富,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源泉。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几乎都源于一个个良好的家风。其实,摈弃良好家风去追求幸福生活,犹如冰雕昙花,终不可持久;而忽略良好家风去追求人生理想,犹如缘木求鱼,必然劳而无功。因此,一个人抑或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真正的人生价值又何从谈起?倘使家人、族人消极堕落,自己的幸福生活又从何而来?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也许良好家风并非源自礼义廉耻等内容的说教,也并非源自一句句空洞的“家教”,但一定来源于家长和先辈的各种道德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欲躬行。“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良好家风绝非是一句句空洞的道德说辞,而是一个个包含着孝义、忠诚、勤勉、节俭等良好美德的行为。良好的家风在经年累月的家庭生活中必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每一个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风,而且也是每一个有思想有抱负之人的理想追求。只要有理想、有行动,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就能得以实现。而自己的修行势必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和族人,唯有形成良好的家风方能荫妻护子,子孙后代才能受益无穷。
06舒展青春该有的模样
来源:人民日报
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质的年代更需建构精神的家园。真正有意义的青春和人生,必然是用奋斗来打磨的。
“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日前,领导人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正确对待困难和压力。
的确,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15岁,到延安插队;22岁,去大学上学;26岁,到机关工作;29岁,到基层锻炼……领导人的青年时光,充满了曲折和磨砺,却写下了传奇与震撼,成为一代青年的样本和典范。“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经得了磨难、受得了痛苦、熬得过孤独,才不会被时代落下,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今天,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明天,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实中,一些年轻人却开始“叹老”。的确,面对城市的生活压力,面对职场的生存法则,养育儿女、赡养老人,买车、买房……难免会让青春染上些暮气。然而,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质的年代更需建构精神的家园。真正有意义的青春和人生,必然是用奋斗来打磨的。把今天的绊脚石变成明天的铺路石,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其实,青春既是人生的一个时期,更是生活的一种心态。近80岁高龄走上T台,被网友称为“最帅大爷”的王德顺,在60岁生日时这样写道,“我并不盼望你的到来……它象征着我的成熟,也预告了我的衰老。好在我并不服老。”鲜活的心跳,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年轮的递增,也只是数字的跳跃;只有来自心灵的疲惫,才会带来无可挽回的衰老。正如有人所说,越来越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人觉得越来越老。
一个昂扬向上的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青年?对此,生活给出了最生动的注脚。年轻战士卫国戍边,用满是皲裂的手,拿着冻成冰块的牛奶;高中女生武亦姝满腹诗书,用精彩绝伦的表现,满足人们对才女的所有想象;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之间,毅然选择后者……解析“青年”的含义,可以是爱国,可以是担当、是自强,也可以是勤于思、精于业。青年人最大的资本,恰恰是最容易被自己忽视的青春;青春最值得的回忆,正是追逐梦想、成长奋斗的痕迹。
当然,青年群体的自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对未来的焦虑。唤醒年轻心态,不仅需要青年人振奋精神,也需要整个社会为之扫除心头的暮气,激发追逐梦想的朝气。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双创”政策落实,确保教育资助到位……国家不断为青年搭建起广阔的舞台,助力他们舞出绚丽青春,正是因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领悟人生真谛,靠的是经历而不是年纪;破除成长迷雾,凭的是奋斗而不是“叹老”。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但无论身处何方、年龄几许,心怀青春,生命就不会褪色。努力、昂扬,让青春拔节生长,舒展成该有的模样。
07“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来源:人民论坛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