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炎向裴高才展示藏品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爬梳古代文献,亦有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描述。也就是说,一块古朴的匾额,往往会反映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示着历史文风、时政、地理、历史以及书法艺术的变迁,也是我们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我前往双凤亭桥头的黎世炎先生府上“访古”,老人的住所虽然是数十年不变的陋室,但里面的陈列犹如一间民间博物馆,从卧室到书房摆满了古玩。不经意间我看到茶几后面摆放着一块两米多长、一米来宽的旧木板。我猜想,这也许又是一件老古董。果然不出所料,他笑眯眯地告诉我道:这是他花了一年的薪金从麻城淘来的清代榜眼郎刘彬士所题寿匾。一提到刘彬士的名字,我会联想到清代“文武三榜眼”的奇闻轶事,而我脑海里则浮现出在台北故宫查阅《清史稿》中的刘彬士原始档案的情形。
《清史稿》载:浙江巡抚刘彬士奏折:海塘沙水情形
那是年6月11日上午九时许,我与台北故宫女掌门冯明珠在台首次相会,当我向她求证是黄陂哪个村子时,她不加思索地回答:“我老家是黄陂冯家滂。幼年时家父曾告诉我冯家的字派,至今仍记得‘太祖光明,任重道远’八个字。”由于当年的清宫珍贵档案大都被运到台北故宫收藏,而她又是在此校注《清史稿》中崭露头角的,我就请她谈谈清宫中关于武昌首义的记载,并希望看看《清史稿》中黄陂“文武三榜眼”的原始档案。她满口应允,随即吩咐秘书让文献处调阅档案,而后与我侃侃而谈清宫秘史趣闻。
我打开“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号”卷十五《刘彬士列传》显示:刘彬士,乾隆三十五年至道光十八年(-),字辅文,号筱圃、筠圃,湖北省汉阳府黄陂县人。乾隆五十九年湖北乡试第三十八名举人嘉庆四年考取宗学教习,嘉庆六年()辛酉恩科会试第二十名进士、殿试一甲二名(文)榜眼及第。自此,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官、会试同考官、兵科掌印给事中、提督湖南学政、光禄寺少卿、礼部侍郎、刑部左侍郎、浙江巡抚、刑部尚书等职。
左起裴高才于台北故宫同冯明珠院长交流
刘彬士著述《艺经堂时文存稿》、《刘筠圃司寇日记节略》、《海塘纪略》、《春山堂诗文》等。而且刘家是一门两进士,其子刘诚倬,号稚筠,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曾任山西泽州知府。
我记得在清同治《黄陂县志·人物志》中,对刘彬士为官之道多有赞誉,称其为人谨厚,动止遵礼法,父老多器重之。他虽身居高官,却不以结纳植私党,不以参劾沽真名,无苞直之私,无声色之好。执掌文衡(科场主考官)多年,他唯才是举,忠爱自矢,喜怒不形,享有“盛德君子”之誉。
另一方面,我从刘松余兄收藏的“敦睦堂”《刘氏宗谱》上,也曾欣赏过刘彬士的序文。这篇写于道光元年()的序言,叙介了明初黄陂县令刘拱宸(字守中)从江西奉命前来治陂,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事略,既言简意赅,又文史兼备,文末还盖有“刘彬士”与“筠圃”两方篆书印章。
刘彬士“敦睦堂”《刘氏宗谱》序言的落款
刘彬士在序文中写道:“守中先生,自明初宰陂邑入陂籍,善政炳炳勒于石,遗事煌煌载于志,子孙蕃昌,科名相继,诚为西陵巨族。予幼与公之裔孙等同考交游,久既习闻其事,谒乡贤、名宦二祠,复见庙食馨香焉。而谱之法则自五世观察公访江右而来,取而读之,祖系明,先德著,疏戚定,同异昭,其为例也。”
刘氏序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激情。他说:“阅世家大族谱派,少有详明若此者。兹因付梓板刻,赴京索叙于余。余寄身台阁公务,旁午于退食,自公之余重阅谱谍,益觉原原本本,条分而缕析,脉贯而丝联,不禁欣然起舞,曰:‘美哉。”
清代榜眼刘彬士题“双寿同珍”匾尾款
这里的“西陵”即黄陂县旧稱,“名宦”是指刘拱宸事略曾入选清雍正《湖广通志》卷四十三“名宦志”。《通志》云:“刘拱宸,字守中,吉水人。洪武二年,以贤才荐知黄陂县。性廉洁。邑民郭俊英掘地得黄金极多,以三斤十二两进,拱宸正色却还之。时文庙倾颓,与广文周贤合力捐建补葺,二程读书处访得裔孙名祖川者,令其守护。暇即训课士子,一时人才蔚起。在任七年,士民纪其善政十二条于石,以志不忘。后以老乞休,贫不能归,遂家于陂。”
刘彬士“敦睦堂”《刘氏宗谱》序言的落款中标明“同宗”,未道其承接或世系关系。而“同宗”有同一家族或同姓两层含义,所以刘彬士与刘拱宸是否一脉相承,有待进一步考证。
(《书屋》年6期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