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但改变了中文歌词的语言风貌,更不公平的是,他还拥有无与伦比的作曲、编曲、制作的才华。他让我们知道:一个歌手,不但可以拥有诗人的灵魂,也能拥有思想家的精神和革命家的气质。一张唱片,也可以成为震撼时代的启蒙事件。”
第23届金曲奖“特别贡献奖”马世芳颁奖致辞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文学文本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只有读者参与其中,才能使它从“死的”语言中得到拯救,获得现实的生命。这就像乐谱,与演奏者之间那暧昧的羁绊,因此,其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的再现或表现功能,还在于它的影响。今天要聊的重磅级人物,他成就之耀眼、面向之复杂,足以留给我们众说纷纭的巨大阐释空间,何况他并未止步,仍在参与着历史。“全面公允”地论述罗大佑的音乐生涯绝非易事。
01.罗大佑其人
如果提到“弃医从文”,你会想到鲁迅、孙中山、郁达夫等等一连串在历史中熠熠发光的名字,而有着“解剖社会的手术刀”之称的罗大佑,也出生在医学世家。
毕业于中国医药学院,曾在放射科执业,到年,41岁的罗大佑才在一栏里填写下“作曲”。
因为父亲心爱音乐,罗大佑自六岁半起,每天要弹30分钟钢琴,时长甚至精确到秒针。老师会在他手背上放一枚铜板,铜板掉下来就会挨打。
初学钢琴虽然是极为重要的启蒙,但枯燥的学琴生涯并没有让他对音乐提起兴趣。
真正享受“玩”音乐,是从他自学吉他开始。
三年级时,罗大佑便尝试用吉他抓歌曲的和弦,试图处理音乐更为内在、深度的结构。
高中的罗大佑更是将课余时间都奉献给音乐,自己去听唱片,摇滚乐、爵士乐、早期日本音乐。
此外,他还大量地读余光中、洛夫、杨牧的新诗,这一阶段积累的养分对罗大佑往后的音乐创造有关键性的影响。
罗大佑曾和几个朋友组名为“Rockers”的乐团,在里面担任keyboard手,虽然Rockers在他到台中念书后就解散了,但乐团已经小有名气,有不少亮眼的表现。
考大学的时候,已然清楚知道自己心之所向的罗大佑,迫于父母亲族、社会氛围的压力,还是选择了就读医学院。
大五那年,罗大佑为刘文正的电影《闪亮的日子》制作配乐,真正踏入音乐制作的领域。但此时的罗大佑,还在医生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着。
直到年4月,罗大佑下定决心,开刀救人的医生会有千千万万,但通过音乐治愈人心的,还缺一个罗大佑。
于是他给父亲写了一封11页的长信,说,你们要相信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做音乐,收入不会比做医生差。
02.《之乎者也》
年,罗大佑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一夕之间改变国人聆听中文歌曲的方式,其余震到现在仍振聋发聩。彼时,台湾尚处在校园民歌时代。年的李双泽在一场民谣演唱会上掷碎了代表着西洋文化的可口可乐瓶,怒吼道:“我们应该唱自己的歌!”那时罗大佑便自觉:“当时校园民歌很流行,我并没有高举那样的旗帜,实际行动却符合那样的标准,甚至自立门派,冲击出一块新领域。”罗大佑横空出世,石破天惊的电吉他前奏、不甚标准的咬字和粗糙的嗓音、蕴含着炽烈能量的音场,他用完全不同于校园民歌轻柔空灵的表达形式,继承了“唱自己的歌”的精神。如果回归到姚斯的理论,对于《之乎者也》这张专辑,可以说,听众的“期待视野”完全被打破,甚至颠覆。“以歌载道”并不新鲜,摇滚的编制也并非从未出现过,可罗大佑用纯正摇滚乐的形式传递的现代讯息,显得如此贴切和彻底。以一人之力实现了台湾流行音乐从“天真”到“世故”的转向,展示了一个如此顿挫沉郁的启蒙世界。由此,罗大佑的语言成了世代飞跃的标记。罗大佑作品的音乐性毋庸置疑,值得注意的还有他独特鲜明的歌词。除了堪比文学作品的优美措辞和他那经典的递进叠词的三段式排比,“词曲胶合”始终是罗大佑追寻的重要命题。他曾经说,“在词曲%和谐前,我是不会拿出来发表的。”以收录在《之乎者也》之中的《童年》为例,据说,这首歌被罗大佑整整打磨了三年。“零食”、“黑板”、“万花筒”,这样真实熟悉的字眼直接引起每个人对童年的共鸣,让人不禁会心一笑。生活化的措辞与呈现,也最符合童年本真的意味。“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只有蝴蝶停在上面”,平声去声的声调精确贴合旋律重音而又不失去口语的质感,将语感的顺畅达到了极致。《之乎者也》专辑中还有重磅的《鹿港小镇》。这时起,罗大佑就不吝于在作品里展现对两岸三地社会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