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公元前—约公元前),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说”。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和后学撰写的内容。
观点
1.论教育的作用
从其“性恶论”观点出发,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2.论教育的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以之为自然和社会(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所以他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3.论学习过程
荀子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且系统,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他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真题精炼
01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提出上述主张的是()。(山东省属)
A.孔子B.孟子
C.庄子D.荀子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这个题考生如果能知道孟子和荀子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观点。而且知道文中两个“良”的意思是“善性”的表达,这个题就可以解决。
02
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的学者是()。(莱芜莱城)
A.老子B.荀子
C.孔子D.奥苏贝尔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03
“性恶论”最早是由()提出的。(临沂)
A.孟子B.孔子
C.董仲舒D.荀子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性恶论最早由荀子提出,他认为“人之性善,其善伪也”,提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救无类”。
04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潍坊临朐、莱芜莱城、济南长清、淄博博山、江西)
A.遗传B.环境
C.教育D.主观能动性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荀子的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环境因素对人的作用。
END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