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课例许惠芳王戎不取道旁李

北京湿疹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许惠芳:

高级教师,现任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副校长,曾获评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最美教师。20多年躬耕于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用教科研的视角,不断审视教学现状,于微阅读、微练笔的实践中,努力探求童年学习生活积极的样子,积累了20余万字的教学随笔,省级以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多本教学专著的编写工作,出版个人专著《牧式阅读:指向儿童生活意义的教学挑战》。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在课文留白处能添加想象,挑战更为生动地讲述故事。

3.在诸儿与王戎不同行为表现的对比中,探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从而深入王戎的思维过程,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反复诵读,触摸文言韵味

1.揭题解题。强调:“取”的意思是摘。

2.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3.指名读课文。重点推进读:“尝与诸小儿游”“唯戎不动”。

相机:古人是根据意思来判断停顿的,“尝”“唯”的意思是什么?读准停顿——尝/与诸小儿游;唯/戎不动。

4.出示竖排无标点文本,挑战读。相机:你发现古人书写的习惯了吗?(竖着书写;无标点)

5.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之一:“之乎者也”。

(1)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字古人特别喜欢用,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之)看到反复出现的字词,我们肯定要追问:三个“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相机理解并指名读: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信然。

(2)拓展“之”的不同意思:“炎帝之少女”“西山之木石”(的);“光持石击瓮破之”(指瓮);“吾欲之南海”(到……去)。

(3)小结:真是一个百变的“之”!它与其他三个文言文中的典型的字一起组成了一个成语,叫——“之乎者也”,这就是文言文表达的一大特点——文章中多用“之乎者也”。联系古人读文章的样子:摇头晃脑,“之乎者也”。

(4)学着古人的样子,齐读三句。

6.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之二:古今异义。

(1)古今异义就是古人说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篇文章中就有一个古今异义的字——“走”。“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跑)

(2)拓展不同语境中的“走”:三年级的《守株待兔》“兔走触株”;古诗名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理解“诸儿竞走取之”。

(4)拓展:你知道,古人用哪个字来表达“走”的意思吗?“步”:慢慢走;“行”:正常走;“趋”:小步快走。

7.小结:当我们了解了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后,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了。齐读。

8.创造性地读文言文——回声读:有些地方可以重复一下,读出回声的感觉。先示范读,再男女生配合回声读。

二、对比思辨,读懂人物形象

1.创设情境,引出诸儿和王戎的不同行为表现。

(1)故事就从一棵李树开始啦!出示李子图。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李树呀?

(2)指名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理解“多子折枝”,想象李树上果子的样子。

(3)王戎和诸儿都看到这棵李树,他们是怎么做的?相机板书: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2.透过行为,深入诸儿和王戎的内心想法: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会有如此完全不同的做法?

3.聚焦“不动”,剖析“不动”背后的思维过程。

(1)面对满树的李子,王戎真的是“不动”吗?同桌讨论。

(2)交流揭示:动了脑子想,板书:思考;动了眼睛看,板书:观察。

(3)深入“看”的行为:王戎看到了什么?诸儿不是也看到了这棵李树了吗?相机梳理:他们都看到了——“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只是诸儿眼中看得更多的是——“多子折枝”;而王戎看到的是——“树在道边而多子”。

对比发现诸儿与王戎“看”的不同:王戎看得更仔细,更全面,是伴着思考的看。

(4)仔细观察,加上冷静的思考,所以,他能作出正确的推断——“此必苦李。”板书:推断。齐读。

4.这样的王戎,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智慧。

5.小结并拓展:在诸儿与王戎行为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智慧的儿童形象。板书:对比。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儿童,在对比中我们更能充分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出示表格。

三、想象讲述,推荐关联读物

1.评价激励,分层要求,讲好故事。

(1)出示讲故事要求。

(2)聚焦“生动讲述”,引导:哪些地方可以展开想象来讲?

(3)先同桌互讲,再指名讲述故事,相机评价。

2.借故事形象,初步感知单元导语:王戎长大后成了“竹林七贤”之一,虽然时光像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但他的名字像淘尽泥沙的金子一般,永远闪亮地留在了史书上,正如本单元的导语所说——“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3.读物推荐:《世说新语》。许多常用的成语,如口若悬河、七步成诗、肃然起敬等都出自这本书。书中还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杨氏之子”。

4.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挑战:加入想象、动作讲好故事。

(3)拓展阅读:《世说新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