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魏晋解注诗经,他是从世说新语中

北京湿疹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关于“骆式三书”,骆玉明老师说:“鄙姓骆,书是三种。”

骆玉明老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年起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还是要从讲授《世说新语精读》说起,之后由他解注、在果麦出品的《诗经》成为畅销书,让这部数千年前的作品走进今人。

说回“骆式三书”,骆玉明老师原本担心这样的名目有些托大,但细细掰开来品的话,却也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三本小书,《闻道长安似弈棋》、《长得逍遥自在心》、《欲采蘋花不自由》。

在同样的漫长历史中,这三种书都成书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三本小书截取不同的片段,年代是有些久了,好在,书中原本讲述的就是些更久远的事情,如今翻开来看,其中的味道也还是刚刚好。

《长得逍遥自在心》:老庄的逍遥之道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段极具画面感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庄子的飘逸和绮丽;接下来还有李商隐诗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印象中这应该是一位迷失在梦境中的柔弱老者。

庄子是道家仅次于老子的重要人物,可在他的身上我所看到的,或者说关于他的流传下来的内容中,更为人所称赞的是他绝妙的想象力。至于哲学那么深奥的东西,确实要在这些文字背后细细品味的了。

“骆氏三书”的这一本,和我们讨论的就是老庄。

骆玉明老师以一段演讲的内容开篇,以孔子、儒家和老庄、道家的对比将双方各自的特点展示出来。在正文内容的划分上,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老子、庄子、以及越出道家和老庄之外的联想与畅谈。

骆老师说,《老子》简约,《庄子》纵恣。简单的八个字,就已经概括出道家两部名著的精华所在。骆老师的文章中虽然没有强调这样的观念,但无论他所说的恍惚的老子,还是放诞的庄子,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简约和纵恣。

骆老师以随笔方式解读老庄哲学和人生智慧的方式,把原本可能深奥、难懂的内容随意摊放在我们面前。准确的说,这不是什么解读,只是骆老师在那个时期的感悟。距离图书的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多年,老师在序言中坦言感悟已经有所变迁,只是无暇重新校订。与我们而言却是一种确幸,当今的骆老师自是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但当年的这种直抒胸臆,却也是在真实不过的感悟。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前些年的时候当年明月一套《明朝那些事儿》火得一塌糊涂,也就此开始了这种白话讲历史的风气,一时间各种朝代的历史在畅销书的行列中铺天盖地,虽说质量不一,时间段也算不上是涵盖上下五千年,可范围之广还是可以让人叹为观止一下。

其实仔细追究下去,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形式的历史书并非是那个时期的独创,骆玉明老师早在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的大阴谋》中就早已经实现了这种尝试的可能性。如今该书以《闻道长安似弈棋》为名再版,对我而言,终于是弥补了旧版图书绝版无法购买的遗憾。

“闻道长安似弈棋”取自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四首第一句,意指“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全书选取了历史中十一段在阿谀我诈中逐步升级的腥风血雨,那些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将曾经的传奇故事逐一演绎。

读史的意义很多人都懂,高深一点儿的有培根对我们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浅显一些的,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但历史的学术性、枯燥感也经常会令无数人望而却步。骆老师的这本小书让我们有机会在轻松的阅读中与历史相遇,至于相遇之后,意料之中的欲罢不能是历史的魅力还是骆老师的魅力怕是已经很难分辨清楚了吧。

《欲采蘋花不自由》:所谓风流

明代四大才子,对大多是人而言,首先出现的名字必然是唐伯虎,影视作品中各种版本的“唐伯虎点秋香”似乎都赋予了这个人物在才情之外,更为浓重的喜剧色彩。四大才子的其他三人,在这样的段落中沦为路人。

骆玉明老师的这本《欲采蘋花不自由》没了那些戏谑,而是将四大才子分别解读,那些在文学上、在历史中光鲜的人物,是否也有着什么难以言说的感触呢。

在祝允明的世界中,他是狂傲不羁的,他可以放浪形骸,但是他的笔下永远不会缺少对于世俗的附和,他在现实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于名利、官职的追求和向往。所以他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一直走到最后,辞去自己得来不易的小小官职大概是他对自己索要维持的骄傲的最后手段,但那不是他的狂傲,也不是他故意为之的放诞,而是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屈服,毕竟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大文豪才高八斗,却有几人能够获取高官厚禄呢。

在很多评价中,唐寅都是一个把“狂”作为人生价值尺度的人,所以人们会感慨于他的放浪形骸,却可能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命运弄人,一场牢狱之灾断送了他所有走进官场的可能性。于我们而言,这是幸事,假如当年真的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大概就不会有现在的这些唐伯虎的传奇故事;于他而言,那或许是生命中最为黑暗的时刻。在士农工商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混迹于最下层的唐寅看起来始终自得其乐、风流自在,但是或许是因为有永远无法弥补的痛楚,所以让自己远离所有与之相关的一切。

文徵明其人,大概是个温润如玉的男子吧。他明明内心里有对狂野不羁的向往,却时时对自己的言行严加克制;他一方面对科举、对功名不屑,身在其中却又放不下、松不开。生存于世俗的压迫之中,他选择顺从,可他所承担的压抑,又有几人能懂呢。与前面两人鲜明且张扬的个性相比,文徵明大概是与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最为相似的人。只是他比我们更具才华,可正是因为如此,他大概要承受更多内心的折磨和苦难

同于文徵明的温润和善,徐渭的性格和生活大概可以说是走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个性鲜明,性格激烈,所以他的文字往往尖锐而刁刻,他的行事不拘小节的同时,又是那样容易走向极端。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的一生注定不会平淡度过,在经历过丧妻、自杀、杀妻直至重生的过程中,他怀念着曾经有过的恬淡时光,他继续不合时宜的宣泄自己的情绪,不平凡的经历没有磨平他的棱角,反而成为他成为他自己最重要的营养元素。

才子大都会被冠以风流的称呼,所谓风流,可能是真性情,亦或是一种想要摆明的态度也未可知。

《闻到长安似弈棋》是关于历史的谈笑戏谑,《长得逍遥自在心》解读的是老庄思想与语句的简约和放诞,《欲采蘋花不自由》施施然定格在明代那几个人的身上,谈论出的,却包含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那些人不曾言说的无奈与苦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