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志从杯渡禅师看为佛教默默付出

白癜风能否彻底治愈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226/4581461.html

人物志01期:

今昔与展望|佛教人物志:从“杯渡禅师”看为佛教默默付出的同仁!

编辑:普寂

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瑜伽菩萨戒――不供三宝戒

中国佛教,是如何一个大题目,范围如何广大,与其他地区的佛教如何关系密切。如此大范围的课题,岂是个人或单独团体能担起。当然有无数英雄前仆后继参与其中,这些英雄,有有名的,无名的,学问好的,发大心的,任劳任怨的,私心重的,不怕牺牲的,有圣的,凡的,纷纷用心为当地佛教打拚。彷如天上的菩萨星,约好下降人间,发愿普度众生,为世上其中一小角落的佛教,奉献毕生精力。同样在世上每一角落,皆有不同的繁星下临,因缘好的,可为当地佛教爆发光彩,因缘不具足的,便寂寂无闻,或消失在暗夜中。此起彼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轮回,挣扎。

其中,有幸能靠一些与别不同的事业,为人称道,注意;或是能作专门技能,如讲经,唱诵等,吸引很多信众;亦有努力弘扬,却没有人支持、参与,落得寂寂无闻;亦有胸怀大志,苦无资财及同道的协助;亦有名成利就后改变初衷,陷落于名利私欲中,无法翻身。这些有名无名的英雄,同样为当地佛教付出不少努力,甚至牺牲健康、生命。同一目标,却不同的际遇,千差万别。有同德同心,为了佛教而走在一起,亦有尔虞我诈,看同路不起,或视为仇敌。

有资深学佛者,大隐隐于市,不为人知;有参与多个道场、团体,奋力发光发热,大多“即兴”卖力,没有具体目标,长远规划。各人默默静待,静待大德出世,领导群伦,他们可归队,安心立命。只待有人振臂一呼,将佛教命运扭转,从此踏上佛道。在这守待日子中,仍有不少英雄揭尽所能,留给后人记上一笔,这便是佛教人物志:

一、杯渡禅师――广府民系佛教的创始者,南北朝时期道经香港,暂驻锡青山,随缘说法度生,由一群无名英雄拥护,创立杯渡寺、灵渡寺。

偶然的因缘,佛教在广府民系播下种子,静待发芽。从是以后,未见有任何佛教活动、消息。直至二十世纪初,佛教真正的萌芽,开始兴盛,可是,从杯渡禅师直至二十世纪,难道真的没有一点佛教活动吗?如此漫长的时间,不闻佛法,民众醉生梦死,实是可怜。可是,不太可能没有有心人出来弘扬佛法,也许只是没有文献记载,也许没有什么重大事故,被历史遗忘了。佛法难闻,此可证知。当中必有大心之士努力延续佛法慧命,得以不灭,静待因缘成熟,让佛法爆发。而这些大心之士,正是历史中的真正无名英雄。

二、凌云寺――建于明朝,大多时供私人作静修之地。至二十世纪初,由妙参法师住持,开创女众丛林,并于大帽山建圆通寺,作男僧众道场。一九一九年,于凌云寺作全港首次传戒活动。年开办凌云佛学研究社。惜自此以后,后继无力。

三、宝莲禅寺――矗立在大屿山昂坪的大平原上。从静室发展成大茅蓬,最后成一大道场,十方丛林,其间的天坛大佛,举世著名,是香港一带佛教的重要地标。一九二七年,宝莲禅寺、凌云寺、青山寺协议轮流举办传戒,每三年一次,经历日侵、内战,仍坚持不辍,至七十年代,凌云寺和青山寺先后停办,只有宝莲寺能坚持下去。

年,大悦、顿修、悦明三位禅师,从惠州罗浮山来,至昂坪,盖大茅蓬。十方云水僧到此,一粒同餐,种山苏,置法器,草创禅门模范。后迎请纪修和尚住持大茅蓬,扩建为十方丛林,定名宝莲禅寺,依镇江金山寺律仪,开单接众,是第一所男众十方丛林。纪修和尚为第一任住持,得观音山妙参长老及青山寺显奇和尚之助,开始传戒。

第二任住持筏可大和尚,任期长达四十二年,期内兴建大雄宝殿,决定筹建天坛大佛。兼任青山寺住持。任佛教联合会创会理事长,曾到美国弘法,对世界佛教及海外弘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