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政权更迭很频繁,因此作为统治阶层的皇帝所奉行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思想界具有重大的影响。《世说新语》里记载的皇帝有24位。其中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又在《世说新语》里有记载的是曹操、曹丕、司马昭、司马昱。曹操、曹丕的生平事迹出自《三国志》。司马昭、司马昱的生平事迹出自《晋书》。大体来说,皇帝阶层的统治思想推行的是法家思想。
西晋傅玄在《举清远疏》中的一段话很能概括: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从这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当魏武帝曹操崇尚法家的统治之术时,社会上就看重刑名之学;当魏文帝曹丕羡慕老庄的清通放达时,社会上的人就不重视儒家提倡的“名节”,而且朝廷上充斥着老庄为源头的“虚无放诞”的言论。
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对于当时的社会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并且曹丕时期推行的思想已经和曹操有所不同。“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曹丕的内在也有对老庄逍遥出世精神的向往,他的一些赋作鲜明地反映了他对老庄超然物外、逍遥出世的向往。后面的章节将会论及。他也是最早组建邺下文人集团的人。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论述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热爱文学,促进文学发展的情况。
根据刘勰的说法,曹丕自己擅长文辞。曹丕也爱好与文人、名士交往,其中不乏对具有老庄思想的名士的倾慕与崇敬,这也在名士的葬礼上,含蓄地表现出来。《世说新语?伤逝》中的一条材料就记载了曹丕对王粲的悼念,曹丕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名士王粲去世,为表哀思之情,竟然让前去弔唁的人每个人学一声驴鸣,因为“王好驴鸣”。隐晦地表现出曹丕对王粲名士之风的怀念与哀悼。而且“驴鸣”这看似滑稽的行为也体现了老庄的“通达”之风。
《世说新语?方正》中曾经记载南阳的宗世林是具有美誉的名士。他少年时期就注重道德的修养,卓然不群,被征召而不当官,听说他美好的德行而拜访他的人像森林的树木一样多。曹操刚成人时,经常去拜访,正逢宗世林宾客盈门,没有机会和他说话。于是等待宗世林起来,捉住他的手请求与他交往,宗世林拒绝了。后来曹操当上了司空,辅佐朝廷,于是对宗世林说:“可以交未?”宗世林说:“松柏之志犹存。”
和父亲相比,曹丕对待宗世林这样的名士要宽厚得多,曹丕和兄弟每次拜访宗世林家,都会在他的床前行跪拜的大礼。和曹丕一样,晋文帝喜爱与名士交往,而且包容名士超越礼法,任性放诞的言行。《晋书》记载:“文皇帝讳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世说新语?简傲》中记载了晋文王在公开场合对阮籍的尊重。晋文王功劳、恩德深厚,他座位上的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尊重,像对待王一样。只有阮籍在座位上,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簸箕,啸咏歌唱。酣畅放纵地饮酒,和往常一样。
成玄英认为箕踞就是垂着两只脚像簸箕一样的形状。庄子妻子去世,庄子知道死和生都是一样的,已经达到了哀乐齐一的境界,因此妻子去世庄子没有哭泣,却敲击瓦缶唱着歌,表现出自得其乐的样子。由此也可以想象阮籍“箕踞”的纵情潇洒的样子,可以看出晋文帝对他充分的包容。
在魏晋皇帝中,最具有老庄精神的,当属简文帝,他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他长大以后,尤其擅长谈论老庄,简文帝年少时有风度仪容,容貌举止美善,专注于典籍,不在意居住环境。席子上积满了灰尘也不以为意。简文帝年少时就喜爱阅读老庄的书籍,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毫不在意,说明他年少时就受到老庄超然物外的影响。“及长,清虚寡欲,尤善玄言。”
他长大以后,清远冲虚,欲望淡泊,尤其善于谈论老庄的言论。他接受了老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齐物思想。《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了他爱惜动物的生命的事迹。他把人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一样重要。他也接受了老庄齐贵贱的思想。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简文帝当辅军时,曾经和桓温一起上朝,互相谦让。桓温不得已走在了简文帝前面。
因此引了《诗经》的《伯兮》篇的一句话: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意思是我拿着殳这种兵器,为君主做前锋。简文帝也引用了《诗经》的《泮水》篇来回答他: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原句的意思是随从不分官大小,跟着鲁公一起采摘芹菜。这里是简文帝化用了这个意思,表明他认为自己和桓温没有官位大小之分,都是为朝廷做事的。
《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了简文帝处变不惊的一件事,桓温与简文帝、武陵王晞一起坐车,为了试探简文帝的反映,突然秘密地让人在车前鸣鼓大叫。武陵王惊慌失措地请求下车,回头看简文帝,神色恬淡,镇定自若。暂时让具有谋反叛逆之心的桓温打消了念头,对人说朝廷中还有这样贤德的人。这段材料体现了晋简文帝处变不惊的性格,接受了老庄“喜怒不入于胸次”的思想。简文虽为皇帝,但仍寄情于山水之中,羡慕庄子的隐逸之情。在生活上,也和老庄一样崇尚自然,因此很喜欢到私家园林游玩。
《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了简文帝游览华林园时发出的感想,简文帝化用了两个庄子的典故。一是《庄子》的《秋水》篇里庄子与惠子关于人到底知不知道鱼的快乐的辩论,讨论“鱼之乐”这段话是庄子借用惠子的言辞来阐发道理。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足以说明惠子不是庄子,知道庄子不了解鱼。而且你既然不是我而问我,了解我而问我,又何妨我不是鱼而了解鱼,了解了鱼的乐趣而感叹?
万物的天性不同,水、陆有不同的性质,而通达物的道理的人能够体察物的情理,因此在濠水边来回地走,能懂得鱼合乎自己天性的快乐;以此来鉴别观照万物,难道非要入水吗?因此是把这个道理寄托在庄子、惠子两位贤人的身上,来标明议论的主线。这里简文帝是用来说明自己能够体察物情,顺应自然,懂得鸟兽禽鱼,呵护自然天性的快乐,羡慕自然界的生物能够合乎天性的自由自在。
皇帝推行老庄思想,往往显得深藏不露,但是从他们的诏书中,却可以看出他们对具有老庄精神的士人的器重和保护。如与山涛的多次诏书中就可以看出。山涛早年是竹林七贤之一,后来入仕后深得皇帝重用,是魏晋时期特别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天性爱好老庄,经常隐居不让自己的声名、才能彰显。与嵇康、吕安有良好的交情,后来遇到阮籍,便结为了心有灵犀,不需要语言就能相知的朋友。
晋文帝在《与山涛书》中记载山涛办事清正廉明,很多年一直保持着高洁的情操,念在山涛的日常用品多有匮乏,现在赐给他二十万钱、百觔丝、二百斛谷。可以看出晋文帝对他的关心。晋武帝也非常重视山涛。“武皇帝讳炎,字安世,文帝长子也。宽惠仁厚,沉深有度量。”后来晋武帝又把山涛封为侍中,并且赞扬山涛品格高尚,为国家思虑的心通达高远,适合辅佐皇帝,为周围的人作表率。
晋武帝把品格高尚、通达高远的山涛放在皇帝的左右,足以见得他对山涛的重用,并且山涛还有“尽规左右”的作用。此后晋武帝更是多次提拔重用山涛,面对山涛的“退休”申请,晋武帝都一直拒绝。晋武帝说,现在是多事之秋,良好的策略和谋划,就委托您了。晋武帝后来直接把山涛提拔为太子少傅,认为山涛秉持着高洁淡泊的德行,考虑深远,清净虚无地躬行正道,有古人高尚的情操,虽然让他辅佐太子,也适合同时监督朝廷上的事物。
对于一些接受了老庄精神而超越礼法,行为狂狷放达的人,皇帝也下诏书采取了保护措施。如晋武帝专门下诏赦免麴路的罪,对于一些纵情越礼的名士,当时社会上一些“名教”的捍卫者必定会加以打击,这时就是靠皇帝的力量才得以保全名士的性命。阮籍就是多次受到皇帝的庇佑才避免了何曾等人的陷害。
面对何曾强烈地要求把阮籍贬谪到四裔,晋文帝却认为阮籍相貌毀顿,可以看出他丧母的悲伤,虽然违背儒家的礼法,也是丧礼之一,也怜惜阮籍身体羸弱多病,不忍心流放。这里既可以看出讲究礼法之士对具有老庄精神的名士的仇视,也可以看出皇帝的庇佑,接受了庄子重视人格神韵遗忘形体的思想,认为阮籍虽然外在形式没有遵从重丧时期的礼制,但是他内心的哀恸导致容貌都憔悴衰毁。强忍着内心的悲痛饮酒食肉,让人不忍心,并批评何曾不能和他一起忧愁,还要诋毁。
魏晋的一些皇帝也认识到过于严苛的刑法反而使罪恶滋生,民不聊生,因此通过颁布诏令来大赦天下、减免赋税、招贤纳谏、减轻刑法。这也与老庄强调不用刑罚,治理百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清静无为,教化百姓不用语言,万物兴起而不推辞,生长而不占有,做了而不凭借它,功劳达成了而不把它据有己有。庄子在《大宗师》里也认为刑法只是为了以杀止杀,不可滥用。
老子认为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君子不得已才用,即使用兵器、战争取得了胜利,也要以丧礼的方式对待。杀的人众多,要为他们哭泣。魏明帝也颁布了《议狱从宽简诏》,他认识到,严刑峻法越多,犯罪的人越多。晋武帝感叹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让犯人穿上与众不同的衣服以此作为惩罚,而百姓不会犯罪。现在即使有了诛三族的刑罚而作奸犯科的人没有断绝。为什么道德与刑法相互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先帝怜悯百姓,因此命令四方诸侯,考察修正刑法。自己守着先帝的基业,希望能够永远使皇帝的基业安定太平,思考治理诸侯国应该以无为为社会的根本。这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