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亭翼翼碧溪滨,唯有春来得趣真,风雷九霄清到骨,山水一色净无尘。这是明朝休宁县民间诗人吴以声赠好友的一首随笔诗,之所以引用这首诗,一是说明明清时期徽州文人辈出,二是因为这位老前辈主笔修纂了休宁县--年多部保存至今的不同姓氏家谱。现存的各类徽州文献中,记载了类似的民间诗人和诗词数以万计。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参与,古徽州的祠堂和家谱才明显多于全国其他地方。
据《徽州名族志》、《新安文献志》等记载,古徽州八大姓是: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吴姓人口为今天休宁县八大姓中最多,明代吴姓人口分布于上图近百处,涉及村庄、街巷约个(皖南山区村庄人口普遍较少),按谱系主要分为三支:
一,左台吴氏,始祖是泰伯61世吴少微,始居凤凰山,约占35%;二,吴妪吴氏,始祖是泰伯66世吴逸,始居江潭村,约占30%;三,金吾吴氏,始祖是泰伯63世吴回,始居商山浯田村,约占28%;休宁县地处古吴国,境内新安江水系交通发达,与苏南、浙北、江西往来密切,所以也有外来的其他世系吴姓,约占6%,这一部分多数始居县城内、万安老街和屯溪及沿江一带。我们先来说说吴少微世系的左台吴氏:
所有世系中数吴少微的左台吴氏最为发达,家谱记载也最为清晰,于清中期分为五大派(一说八大派),近代吴姓徽学和族谱研究者又另立众多堂口,关于他的传说也出现多个版本。近年左台吴氏后裔提出休宁县90%以上吴姓都是吴少微后代的观点,另外两支始祖吴逸、吴回也是吴少微子孙,只是他们家谱没有记载所以没续上。这一观点与史料记载不相符,逻辑上个人认为难以说通。
据左台吴氏后裔村落之一的万安镇霞塘村(今已划归屯溪区)现存的明代永乐年间双口井文字记载,吴少微是季扎后裔,属“延陵郡”。明代和清初多部吴少微世系《吴氏家谱》仅记载了延陵郡、唐左台御史等词汇,没有派系堂口,说明所谓“五大派系”、“堂口”只是清朝中后期及现代的徽学、族谱文化产物。
我查阅到的休宁县凤凰山一带、商山一部分、霞塘、梢云吴田等多地、歙县西南部、莘墟等地家谱都明确记载属于左台吴氏。
我们再来说说“吴妪吴氏”:据这一支后裔吴子玉(约--)著《大鄣山人集》第43卷记载:吴姓出自勾吴梅里(今无锡梅村),唐朝末年,吴妪程氏(泰伯66世孙吴逸妻子)避乱休宁龙江。休宁大姓首吴,吴多宗,妪后徙大溪、石门,三徙茗洲,故逸公为吴妪吴氏始祖也。明弘治年《徽州府志》中《人物志.烈女》也有关于吴妪的记载:唐末人,休宁县江潭人。吴妪吴氏主要分布于江潭、茗洲等地,这里也明确阐述了“......休宁......吴多宗......”。
金吾吴氏也称“金竺吴氏”,除商山浯田村以外,至今我没有找到其他关于金吾吴氏记载的详细文献资料,所以无从说起。有左台吴氏徽学者说浯田村就是吴田村分支,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休宁县志》、《徽州名族志》、浯田《吴氏家谱》明确记载这个浯田村在县城南二十三都的商山镇,属于金吾吴氏,清中期居住县城的后裔还在南门建了“金竺吴氏”祠堂;据明代《厚田吴氏家谱》和现代吴田村《吴氏家谱》记载,吴田属于左台吴氏分支的老县城“厚田吴氏”支系,在县城东北的四都,古称梢云吴田,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
另有一部保存至今的年和年修纂的休宁县泰溪《吴氏家谱》手绘本真迹,始祖是唐末吴裕,自苏州迁居歙县篁墩(原属休宁),再迁休宁县泰溪,自泰伯至年的年代一目了然,是目前记载最为清晰的外来派系《吴氏家谱》。年续修时间与我族迁巢湖只相隔十余年,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我们先祖名字。
外来派系的吴氏在《休宁县吴氏本宗谱》汇总中也有几处记载。他们的始居地屯溪和万安老街一带虽然明代之前都只是村镇级别,却因徽文化的兴盛和年就开始的城镇化建设,成规模的宏伟建筑反而加剧了这些地方所受的战乱、WG等破坏程度,这里已找不到任何一部完整家谱和古祠堂。住户历代流动都比较频繁,年以上世居者寥寥无几,他们的吴氏后代在哪里,今天已经很难对的上。聊过了几支派系的历史,我们再来看看明清时期休宁县的吴氏祠堂分布。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休宁县有吴氏祠堂近20处,多数毁于战乱,现存的几处为近年重建,已难复曾经的古色古香和神圣感。存有家谱的也基本是地处山区村落,庆幸的是遗失的家谱辗转至多地博物馆、图书馆或被个人收藏爱好者珍藏,却有一部分得以保存至今。
多位老年人表示听说过霞塘村、上山(今屯溪一中)、万安老街曾经有过多处吴氏祠堂,大多毁于徽州受破坏程度最为严重的太平天国期间,少数残迹也在WG中淡出视线,这一说法和相关历史书籍记载也基本相符。简单了解到几支派系和祠堂分布历史,下面我们再从众多家谱里面找一找。
休宁县现存的《吴氏家谱》较多,那些没找到我们先祖名字、与“三山大塘吴”及近年寻根之旅没有疑似关联的就不一一赘述。先简单说一说距梅林路大塘村2公里远的原三山乡霞塘村吧。这族是左台吴氏一支,全套家谱在文革中被销毁,现在看到的是村民吴启书的爷爷在焚毁前冒险手抄的首卷家谱序和他家一支,有参考价值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看到我们先祖名字。吴少微20世孙迁四公是他们始祖,二世祖长房和公于明代洪武年后失考,三世祖序公是次房入赘女婿,本姓汪,上述的双口井就是汪姓发达以后算是补送的聘礼吧,寓意如果有家庭矛盾,可以在各自的井口取水,吴姓不要为难这位汪姓“女儿”。至今这个村还有吴汪不通婚的习俗,因为他们本姓是“汪”。类似于这种家谱中有支系失考的,每个村家谱中都有数处,所以仅仅凭年代相近也难以断定他们失考的二世祖长房和公就与我族有无关联。我族二世祖迁巢时始祖鸾公已近60岁,又是三代同堂人口近二十位的大家庭,宣德年至弘治年间休宁县修纂的《吴氏家谱》众多,他们没有进家谱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个人认为只要没有找到明确记载我们始祖和二世祖名字的家谱支系,无论从学术严谨度还是从尊重历代参与修谱先祖的角度,都不应随意认祖归宗或改写他们的记载。
这是老县城北街及万安老街一支左台吴氏年和年修纂的《吴氏家谱》,谱序记载:“吴氏分派虽各居不同,而谱牒祥记可考,俱谱已所载者皆族也,不在所载者非我族也”,并注明外系的“一切不书”,可见古人对家谱宗祠的严谨和休宁县吴氏派系众多。其中有一支31世祖“銮”公与我族始祖“鸾”公在繁体字写法中较为近似,32世祖中有5位与我族二世祖同名,只是没有排行老六的“培”公,遗憾的是这五位同名的先祖不是亲兄弟,年代也比我们二世祖晚了几十年,所以可能性不大。
一般同一支系兄弟或者邻村受字辈和取名习惯等影响,宗族后代出现多位同名的几率要更大一些,前文推测的“三山”区域与北街毗邻,那么万安老街或者只有几公里远的三山乡是否就是我们的祖籍地呢?或者说我们先祖有可能是和他们有关联的另外一支?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未必准确更不能作为定论。
这部是乾隆年修纂的世居老县城南门后田街的《厚田吴氏宗谱》,也属于左台吴氏一支,卷二记载的吴少微十二世孙“依迁公”,就是今天商山镇大塘村始祖,南唐末年迁商山。厚田吴氏最为出人才,南唐、后唐时期就有多位高官,家谱记载了历代多位进士,与《徽州府志》、《休宁历史人物》等完全相符。很遗憾这本《厚田吴氏宗谱》也没有找到与我族相关的记载。商山《吴氏家谱》因为有多位宗亲已查阅,也没找到与我族始祖相关信息,所以我就没去重复查找。
尽力询查了多部历史文献和十多部家谱,都没有找到我族先祖的明确文字记载,很遗憾。再回头再看看我族《吴氏家谱》,谱序中记载:南巢吴氏望族也......封于周......自汉、唐、而宋、而明......人才辈出,期间如:子颜、少微、晋卿......而自涧公兄弟......并没有明确我们具体属于休宁县哪个派系吴氏,只是例举了几位吴姓名人,也没有记载鸾公以前的关联信息,说明我们历代先祖修谱时也没找到可参考上续的《吴氏家谱》。这里的“南巢吴氏”是先祖对巢湖支系我族吴氏的重新定义,至于是哪一次修谱时的命名现在也无从得知,寓意方面个人认为可能是我们始祖来自巢湖之南的休宁,又地处江南和皖南,故称“南巢吴氏”。
我们今天寻根问祖的轨迹,其实也是在重复一次历代先祖走过的路......
经过了数年的寻访,尽管没找到更为确切的史料证据,尽管我们还是说不准祖籍地更具体的位置,尽管还有颇多遗憾,却也收获满满!在此再次感谢本次修谱建祠的发起人和主要捐资人克强叔!感谢负责登记工作2年的尚锡前辈和忠敏叔!感谢一直奔波操劳的忠来叔和青云!感谢珍藏老谱的忠训叔和邓吴村忠年叔等家庭!感谢为建祠献力献策的文忠叔和尚富老前辈等!感谢所有没叫出名字却台前幕后无私奉献过的宗亲们!......特别感谢虽不是我族宗亲,过程中却给予我们帮助的单位、亲朋好友还有那些陌生人们!
过程中尽管也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那种倔犟和争论,但更多的还是冷静的思考和认同,大家共同在这承上启下的家史使命中贡献了每一份真情,无愧于历代先祖和后世子孙!正因为历代都有一众对先祖满怀敬意、对家乡无比热爱的吴氏宗亲,我们“南巢吴氏”的血脉和文化才得以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