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史政喵,今天给大家发布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让食物保鲜的呢?
食物的保存主要靠冰箱,现代的冰箱是二十世纪才发明的,那古人是怎么保存食物的呢?
战国时期楚国的曾侯乙墓中出土过这样一件青铜器,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用了装冰块,内层可以用来装酒或者是食物,这套青铜器叫冰鉴,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夏天想吃冰镇的水果或者是冰镇的酒,就把冰块放在外层而食物放在内层,可以对食物起到降温防腐保鲜的作用,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用来专门舀饮料。那么问题来了,冰箱算是有了吧,可他不制冷呀,没有办法治冰,夏天的冰从哪里来的呢?
在唐朝末期生产火药的时候,开采出了一种白色的晶体“硝石”,人们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可以结冰。于是很快就有人利用硝石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的饮料,听上去这个方法很靠谱,其实是很有局限的,这样的工艺又麻烦产量又低没有办法大量致病冰。古代更常见的冰其实不是制出来的是存下来的,当时还有专门管理这件事情的管理,大城市都禁有很多的冰窖,冬天从河水或者是湖水中取出冰,制成1米见方的大冰块放进专门的地下冰窖储藏,到夏天再拿出来使用。这些冰块宫廷里会赐给丞相,冰窖由于耗资大、成本高除了宫廷和官府建设之外,民间也有商用的冰窖用于获利,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买卖获得。明清时期随着生产的工艺和水平的提升,冰鉴已出现了新的样式,明朝的官员对于冰鉴爱不释手。
作为夏天的室内降温神器,当时的冰鉴已经发展成为了有黄花梨或者是红木制成的箱子,雕刻十分精美。箱里面挂有锡裹,箱底有小孔和两块冰板,由于锡裹的保护冰水不容易腐蚀木质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流出,箱子里面存放食物冰镇,冰融化时会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楼空的排气筒调节室温,相当于起到了空调的作用。
到了清朝,冰鉴发展出柏木、陶瓷等不同材质,不过冰鉴当时属于奢侈品,都是达官贵人享用,那平民怎么在炎炎夏日保存食物呢?
首先地窖是一个保鲜的好地方,因为地窖里二氧化碳浓度高,非常容易保存食物,现在的北方很多地方仍然用这个保鲜的方法,晒干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干果腊肉蔬菜之类,如果夏天想吃一个冰西瓜也很容易,在水井边用提篮装上瓜果,送下井去冰镇几分钟也是不错的选择。史政喵会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趣事,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欢乐,喜欢的话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