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冰箱,怎样把冰存放到夏天的

我很好奇的是,古代没有电,当然更没有冰箱,为何在热死人的夏天还会有冰块呢?

古人的智慧创造出太多的奇妙,有很多事情都让人无法想象,像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雏形。在华夏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超越想象的事情了。

古人图片

如果在炎热的夏天停一天电,会把人热得感到狂抓,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在古代也没有冰箱和空调,也没听说过哪个老祖宗在夏天热的不行了呀,起码还能扇扇子。其实古人一点都不傻,没电也有没电的方法,很早就发明创造了一个清凉避暑的神器,冰鉴。

冰鉴图片

《周礼》里就有了有关“冰鉴”的记载。冰鉴,其实是古人用来盛冰的一个容器,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大小和家里的饭桌子差不多,夏天放在室内使用,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

冰块图片

当酷暑到来后,往冰鉴里塞满冰,就成了会散发冷气的一个绿色环保天然小空调。就像暖气片能给房间带来热量一样,冰鉴的效果则相反,能让混浊的房间变得清凉儒雅。在古代,冰并不是一年里随时都有,常言道,物以稀为贵,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冰的价值可谓弥足珍贵。古代取冰大多是在冬天,如何保存到夏天都不化呢?

冰镇西瓜图片

据《周礼》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了对“冰政”的专门管理机构。像这样的部门规模并不大,前后共有80名职工。可见,对冰块的采集和储存这件事来说,为了夏天也有冰块这种解暑的好东西,足以显得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有品位。而这80名职工必然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专业选手,主要任务就是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对天然冰块进行存储,并对该部门负责人尊称为“凌人”。

冰窖图片

对于冰块的存储时间也有讲究,当然冰块越硬越有利于储存,每当大寒时节来临时,是凿冰储藏的最佳时机,这时冰块最为坚硬,且不易融化。到了夏天,炎热使人心情产生烦躁,随便塞一块冰块到嘴里是不可避免的情况,所以冰块能不能直接食用很重要,水质的选择显然是第一位。负责冰务的职工们首先选取一片水质好的开凿地点,到了开凿时节,成品冰块均被送入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进行储藏。

凿冰图片

冰窖的选择直接影响冰块的存储质量,冰窖的温度越低,冰块存储的则越好。所以一般冰窖都会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8到10米修建地窖,一年四季内都不会很热。冰块入窖后,用稻草和棉被等铺在冰块上面,主要起到隔温的作用。这样,就像地下水能保持恒温一样,地窖内温度常年都接近0度,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除了表面冰块会融化一些之外,大部分冰块都能存放到夏天。

冰镇绿豆汤图片

大约到了唐朝末期,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根据硝石溶解于水会吸收大量热的原理,古人学会了简单制冰的方法。到了明朝,冰块的用途更为广泛,也有一些有钱人自己家就有冰窖,除了自己使用之外,多余的也会外卖。但冰块的储藏成本依然很高,只有皇宫贵族或富商才能自备冰窖。

乾隆图片

到了清朝,冰块的使用不仅只是防暑降温,和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了。人们已经学会了用冰块制作各种美食,如冰镇酸梅汤、冰镇绿豆汤等。难怪乾隆皇帝吃着冰镇西瓜时都会雅兴大发,都会和臣下们吟诗作对一首了。确实,在炎热的夏天,能吃上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确实是一种享受。

人类对冰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避暑的方法老套一些,但却是最健康环保的方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谁说在没冰箱、没电的年代,就没有冰镇西瓜吃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