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去世后,有个学生给他写了一副挽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虽然这是曾国藩的晚生后辈所作,有一定的吹捧成分在内,但曾国藩的确是近代以来,一位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成就的能人。
曾国藩是进士三甲出身,翰林清贵。而后又由文转武,训练湘军,削平太平天国大难,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
正如李鸿章所评价的:“我老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自卓绝一世。然读书写字,至老不倦,我却愧一分传受不得。”除了李鸿章所说的这些,曾国藩还有一样长处,就是对相人之术,也别有一番心得。
相面相人之术,在很多人看来,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不过,所谓“相由心生”,即便是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里,面相丢个人命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
况且,相人之术不讲究百分之百准确,而作为上位者用人的一个参考,是有其重要价值的。曾国藩从翰林回乡团练后,从一个被管理者变成了管理者。筹办湘军,除了管钱、管粮、管物,更重要的是管人。曾国藩合理地运用相人之术,让湘军麾下人尽其才,是湘军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晚清以来,民间流传着一本相书,名为《冰鉴》,相传为曾国藩所作。而实际上,《冰鉴》是一本古书,在道光年间就有印刷版了,不过后人将此托名为曾国藩所著,可见曾国藩擅长相人,是当时人所共知的。
而曾国藩相人之术,不仅看人相貌,还重点考察其言行。
据清人笔记《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载,相传曾国藩在安庆时,有一位湖南老乡前来投靠。曾国藩观其相貌,见此人“朴讷谨厚”,看上去是个老实人,于是准备给他委派差事。
但有一天,曾国藩与这位老乡一起吃饭时,发现了此人吃饭的一个小细节。吃完饭后,曾国藩便命人送给这位老乡一些盘缠,打发他回去了。
这位老乡见曾国藩对自己态度突然大变,连忙托曾国藩的表弟,帮忙向曾帅询问原因。曾国藩听后,回答说:“某家赤贫,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宁其素耶?吾恐其见异思迁,故遣之。”
曾国藩用人,都要先了解其身家背景。这位老乡家里十分贫穷,曾国藩是知道的。但是第一次吃饭,这位老乡却将秕谷“除之而后食”。
我们知道,在从前,一般只有富家大户,才吃得起精细的白米。在一般人家,米饭里有秕谷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战事方殷的前线,条件更差。这位老乡第一是初次作客,在饭桌上这样做没有礼貌;第二是家贫却挑剔,不符合他的身份。
根据以上两点,曾国藩便断定,这位老乡只是表面老实,但骨子里可能是个见异思迁的人。若将此人留在军中任事,说不定会为了个人利益叛变投敌。虽然这种判断不一定准确,但为了防微杜渐,曾国藩还是决定让他离开,以防酿成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