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截止倒计时3天7期,人l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7期,人

——“两个问题”的答案

专访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指导老师周生春教授

春天到了,老周办公室窗外的巍巍树冠生发了新绿。

“十年前——”第一次在办公室里听老周溯源文化中国,“十年前,传统文化出现了复兴的苗头,反传统的潮流开始逆转了。我们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有延续几千年的伟大文明和传统,我们应该自豪。人家没有,我们有,我们怎么能一点都不自豪呢?这样伟大的文明和传统是应该继承和发扬广大的,而且是可以发扬光大的。”

老周一字一句讲着,停了下来定睛看着我们,忽闪着长者的智慧,像是悉心叮嘱,又像是自白:“聪能谋始,明能见机啊。”——这句话是刘劭《人物志》里对“聪明”的解释。

周生春教授,浙江大学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责任教授,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两千五百年过去了,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形态在文化中始终一脉相承。今日,为人之学同样过度勃兴。有专业技能,有能耐,有饭碗;少了内省叩问,少了价值判断,少了“先做人后做事”。十年前,老周和一些志同道合者有感于当代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

时钟向前拨八十年,年,竺可桢校长在掌校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典礼上问大家:

“第一,诸位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每个时代的教育者都把这两个问题记在心里,给出每个时代的不同回答。而老周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对现当代的答案不满意,决意对此“作积极的修补和完善”,基于养成君子士大夫的中国教育理念,参考西方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全人教育的模式。他们身体力行,开始筹备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积累师资、物力、财力,探索精英人才的现代培养模式。如今回望,老周给出的回答,就是竺校长所说的“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人才”。

首期招生开始之前,作为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责任教授的学者杜维明先生曾和老周嘀咕,担心招生:“成功不成功啊?”老周说:“你开学典礼来看看就知道了。”年9月,历经两年筹备,浙江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正式启动。第一期开学典礼上,杜维明来了,发言之后,他和老周讲:“我们成功了。”老周笑:“你怎么这么肯定?”杜维明说:“学生都是专心致志的,看得出来,成功了。”而后,杜维明先生发起的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在年启动,与浙大遥相呼应。

老周和志同道合者带领文化中国走过八年,其中的曲折坎坷难以言表。到今天,文化中国已经有了七期学员。七,“天地四时人之始也”,是中国传统的吉利数字,老周像个大家长在纸上誊写着七期共两百零九个孩子的信息: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男生、女生……。

两百零九个,说少不少,说多不多。两百个人可能沉默地汇入江河湖海,一个人也可能再为两百个人作守望者和摆渡者。而年轻人自己不那么自信,时有忝列门墙之感,那么何以相信文化中国人可以成才?

“一流大学的职责首先是培养领袖和精英的。”遴选学生,聘请教授,提供资源,“学生一定会变成社会的栋梁。”老周不会怀疑:“教了那么多学生,心里都有一个判断的,干了那么几十年,有数的啦。”罢了,又露出了长者智慧的微笑。

而关于老周自己,七期学员下来,个中甘苦他都明了,于是想问,他曾否因挫败动摇过?

“必,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这时需要的品质是超出“聪”、“明”的。刘劭在《人物志》中论述成就事业的关键时又写道,“聪能谋始,明能见机”之后,尚须“胆能决之,勇能行之。”老周斩钉截铁地回答:“从未动摇过,绝对是有信心的,不管怎么样,你们总会成才的。”他做和说的一样,“有胆力和勇力实行,要靠实践”,也要求文中人“知行合一”。

老周又言及浙大十佳学生、竺奖获得者、富布莱特学者和罗德学者等晨兴文化中国学人的荣誉,他以她(他)们为傲,很乐意将学生们的成就告诉文化中国的支持者。他总是说学生获得了什么,当问到他自己获得了什么,老周说:

“老师和家长一样。你看着他们在长大,他们在成才,就会快乐,就会有成就感。再伟大的文化没有人继承,就会中断。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我们伟大的传统,以斯文在兹的使命感,传承我们的文化,不仅要使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得以延续,不致中断,而且要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晨兴文化中国学人知道:文化中国是一辈子的事情。和读研读博的孩子,老周会聊学术专业规划;和进入职场的孩子,他会聊人生前途和成家立业。今年冬天,文化中国访问澳门,老周对在澳门实习的文中女生说:“我像你们的祖父外公,又像你们的父亲,做父亲的总是希望孩子优秀,做祖父外公的希望孩子过得幸福。”

在我们用烂熟于心的两个问题叩问自己时,老周愿意用先哲的道理教导我们,极少谈他自己。实际到头来,老周是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竺校长的两个问题。

第一,诸位到浙大来做什么?

做摆渡人。

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为己,为人。

不过老周离毕业还早。他的文化中国事业还没结束,两百零九个文化中国学人的事业已经启程,还有更多的船帆——正停靠在浙江大学的船坞等待横渡江海。

文: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第七期学员张育源

采访:张育源,梁庭源,徐颖

晨兴文化中国第八期招生报名截止倒计时3天

招生

CC98招生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