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冷门往事曾给刘颖捧哏10年为何刘颖

执笔/白小青

这篇文章会借着讲述刘颖和于谦的交集,讨论一下相声究竟该往哪条路走这个大问题,因为两人对相声的理解、态度截然不同。

姜昆、刘颖走的路,郭德纲、于谦走的路,究竟谁对谁错?

刘颖?

即便是爱听相声的人,恐怕对这个名字都很陌生。

相声界有这号人物吗?

有。

刘颖和于谦同是北京曲艺团相声班第五代相声学员,两人一起考试入学,一起学习相声,年结为搭档,刘颖逗,于谦捧。

于谦,刘颖,李金斗

两人合作了整整10年,直到年刘颖去日本留学,合作关系才解除。

现如今,于谦是相声界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江湖贺号“相声皇后”,可刘颖却籍籍无名。

于谦给他捧哏10年,他为什么没像于谦现在的搭档郭德纲一样大红大紫呢?

郭德纲,于谦

今天我们便来聊聊这个话题,也说一说刘颖和于谦的交集,以及两人对相声的态度。

刘颖和于谦,都是北京人,都出生于年。

年,两人12岁。

这一年,于谦因为喜欢相声从初中退学考入北京曲艺团相声班学习相声。

刘颖也考入了相声班,两人是同学,但刘颖学相声的目的没于谦这么简单,他是喜欢相声,但也有经济上的考虑。

据刘颖说,他母亲身体不好,30来岁就卧病在床,家里全靠他父亲一个人撑着,他还有个哥哥,一家人过得很不容易。

刘颖到曲艺团学相声,除了喜欢相声外,也想早点学门手艺早点进入社会,然后能赚钱养家。

由此看来,刘颖当时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

比家庭,于谦家当时胜过刘颖家太多,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法比。

于谦

于谦的父母都在国企工作,父亲于庄敬是天津大港油田管理局地质院开发研究室主任,母亲翟显华也是油田的一位专家。

于谦父母

从家庭这个角度而言,于谦比刘颖幸运。

但在拜师这件事上,刘颖比于谦幸运。

两人进入相声班后,经过一个星期集中培训,曲艺团便安排学生自行选择老师,注意,是老师,不是师父。

于谦选择了哪位老师,公开资料没有记载,不得而知。

刘颖选择的是李金斗,并且没过多久他直接拜了李金斗为师父。

李金斗,刘颖

当时李金斗已经小有名气,年,李金斗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表演了相声《搞对象》,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

李金斗,陈涌泉

刘颖初入相声班就拜得名师,着实羡煞了其他学生。

而于谦拜师则远远落后于刘颖,直到快毕业时,也就是年,他才在李金斗的引荐下拜石富宽为师。

石富宽,于谦

年,两人13岁。

这一年,在老师的安排以及学生自己的意愿下,两人结为搭档,刘颖是逗哏,于谦是捧哏,两人一直合作到年。

年,两人23岁。

那时候刮起电视剧热,相声没落了,很多人不再爱听相声,相声这个蛋糕严重缩水。

可相声从业人员还是那么多,缩了水的蛋糕根本不够分的,那些已经成名的相声名家、前辈自然还能抢到蛋糕吃,但等他们吃完,蛋糕就基本没有了,像刘颖和于谦这样初出茅庐的小伙,只能饿着。

刘颖

刘颖说:“就是实践的机会太少了,一年都演不了几场。那时是北京曲艺团力量最雄厚的时候,轮不上我们登台。

那时候我们一台晚会的阵容,梁厚民老师开场你信吗?二场,殷培田、刘晨老师;三场谦祥叔,四场我师父和陈涌泉老先生;五场史文惠、李世明;六场刘司昌老先生,七场我师爷赵先生他们,底是笑林。”

这个阵容,都是相声名家、前辈,用现在的话说就叫“相声天团”。

随便一台晚会都是“相声天团”出场,名家、前辈们都抢着蛋糕吃,大环境根本没给刘颖和于谦这样的年轻相声演员机会。

年轻相声演员们眼看着这样下去不行,很多人都纷纷转行干别的去了,刘颖和于谦也不例外。

这一年,两人转战影视圈,参演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演了两名警察,但只有一句台词,于谦说:“站那儿别动!”

于谦,刘颖

后来于谦为混好影视圈,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大专班,打算好好磨炼一下自己的演技(导演系也有表演课)。

而刘颖在影视圈混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不适合干这一行,他一番筹谋后,选择去日本留学去了。

就这样,两人天各一方,解除了长达10年的合作关系。

于谦给刘颖捧哏10年,刘颖没能大红大紫,归结起来只有一个原因——初出茅庐的刘颖相声功底不够。

相声主要靠逗哏,捧哏都说不上多少话,逗哏功底不够,当然不可能大红大紫。

可能有人就要说了:“那初出茅庐的于谦功底就够了?”

于谦,白慧明

答曰:“是的!后边我会解释。”

还有人可能也要说:“你不是说大环境不给两人机会吗?”

这个问题后边我也会解释。

两人合作10年下来,刘颖对于谦的评价很高。

在他看来,于谦是曲艺团相声班第五代学员中天分最好的一个。

于庄敬,于谦

他说:“我对于谦的评价啊!于谦能有今天的成就,根本就不奇怪,他从小就很优秀,老先生们和同学们都能看出来,于谦的捧哏很像赵世忠先生。”

他还说:“于谦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于谦从小受教育,写得一手好字,我们小时候他写字最好。

你们现在听于谦唱歌、唱京剧、唱曲艺,从小在我们那一批孩子中,他就跟别人不一样,他特别好学,学得也快,而且有天分,学完之后到他身上还就特瓷实。

但我们就得不停地练,不练的话就忘了。

天分方面,他在我们这一批演员中应该排第一。”

同为逗哏,刘颖对于谦的评价和郭德纲对于谦的评价如出一辙。

郭德纲曾评价于谦说:“没想到台上惊着我了!从小学相声,合作的太多了。包括捧哏演员很多,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点。但是谦哥让我特别满意,无论是尺寸、劲头、火候,还是我和他的默契,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郭德纲,于谦

郭德纲这番话,回忆的是第一次和于谦合作的感受。

要知道,郭德纲和于谦第一次合作是在年,自从年刘颖去日本留学后,8年时间于谦一直混迹于影视圈,根本没正经说过相声,按于谦的话说,相声瘾犯了,就和朋友们在酒桌上胡乱说上一段。

8年没怎么说相声,第一次合作就把郭德纲惊着了,由此可见于谦在年时甚至再往前功底就已经非常了得。

刘颖说于谦是那一代相声学员中天分最高的一个,也可以证明于谦毕业时相声功底就应该很不错了。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有疑问了:“于谦这么厉害,那他毕业后一直到正式加入德云社前,他为什么没大红大紫呢?”

原因也只有一个,那段时间他还没和郭德纲合作,或者说他还没碰到一个厉害的逗哏。

郭德纲,于谦

年于谦和郭德纲合作后,尤其是年两人带领德云社爆火后,也就解答了上边留的一个问题:“你不是说大环境不给两人机会吗?”

大家想一下,年,大环境给郭德纲和于谦机会吗?

没给!

那时候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可玩的东西太多了,可不止像90年代的人只沉浸于电视。

那时候,基本上可以说相声已经亡了,谁还听相声啊?

相比90年代的大环境要恶劣得太多。

但就是在这种绝境之下,郭德纲这个厉害到没边的逗哏,愣是与于谦合作将相声抢救了回来,德云社大火,一直持续到今天。

郭德纲,于谦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郭德纲属于后者,他是在相声逆境中崛起的。

而姜昆、李金斗等人则属于前者,他们大红大紫的时候是处在顺境。

姜昆

当时老百姓的娱乐生活还不够丰富,能看个电视就满天欢喜了,加之他们又是站在央视春晚这个中国最大的舞台,只要不是太差,大红大紫是必然,所以是时势造英雄。

姜昆

现在,莫说现在了,年左右,随着老百姓娱乐生活丰富了起来,姜昆、李金斗等人就没得玩了。

难道年左右的他们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了吗?

不是,当时他们都才50来岁,说了小半辈子相声,正是炉火纯青的时候。

其实,我们拿戏曲来说理,更能说清楚时势造英雄。

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家没啥玩的,所以都喜欢听戏,比如京剧、黄梅戏等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老百姓的娱乐生活逐渐丰富,有更好玩的了,所以戏曲就被抛弃了,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去听戏?

这么一说,就更能体现郭德纲的难能可贵,他愣是在逆境中将原本已经濒临灭亡的相声抢救了回来。

郭德纲

如果现在有哪个戏曲演员能大红大紫,那么他必定也将是戏曲界的英雄。

当然,若要认真讨论起来,于谦给刘颖捧哏刘颖没大红大紫,给郭德纲捧哏,郭德纲大红大紫,其本质原因是刘颖和姜昆、李金斗等人一样把相声这条路走“歪了”,虽然他直到如今都还坚持认为他走的是正路,但他的确是走了“歪路”。

相声起于市井街头,被侯宝林这一代人带入了庙堂,侯宝林提出京派相声的8字定义——清雅,规矩,细腻,流畅——这显然就脱离了市井街头,而是去迎合那些庙堂中的达官贵人的口味。

侯宝林

就像郭德纲和于谦表演的一段相声。

郭德纲:“这小曲过去都是给皇上唱的。”

于谦:“那你唱唱,让大伙听听皇上都听什么小曲。”

郭德纲唱:“小妹妹(为避嫌,换了个词)……”

于谦:“啊!皇上就听这种小曲啊?”

显然,在人们心目中,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他们不会听这种小曲,也不会听市井街头的相声,他们听的必须得“清雅、规矩”,以符合他们的身份。

如果某个达官贵人一天净听些“小妹妹”,会被别人笑话、看不起,甚至影响自己的前程,虽然可能他真的喜欢听,但为面子和前程考虑,他不敢。

你去迎合了达官贵人的口味,你就背离了普罗大众的口味,普罗大众就不爱听了。

并且,相声不是芭蕾舞,不是交响乐,这种起于市井街头的草根艺术你再怎么迎合,那些达官贵人都觉得还是不够雅,于是达官贵人也不爱听了。

最终成了个什么呢?

成了四不像!

普罗大众不爱听,达官贵人也不爱听。

所以,侯宝林这一代人把相声带入庙堂后,后辈们比如姜昆、李金斗等人觉得侯宝林他们能得到达官贵人的认可、点赞了不起,就有样学样,这条路就一直“歪了下去”,以至于最终把相声推向了灭亡的绝境。

姜昆

而郭德纲则把路走正了,他把原本就属于市井街头的相声,重新带回了市井街头,把四不像重新捏成了普罗大众喜爱接受的相声,于是他大红大紫,德云社大红大紫。

郭德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谁走“歪了”路,谁走正了路,无可辩驳。

可能有人就要说了:“那郭德纲的相声那么俗怎么说?”

俗世,俗人,俗相声。

喜爱,不爱,都随人。

从实际情况来看,德云社还是受很多人喜爱的。

年,刘颖从日本回国。

他说:“我是被母亲骗回来的。她觉得我老这样下去不行,就骗我说她生病了,让我回来看看她。我回来以后她就把护照扣住了。”

回国后,多年未说相声的刘颖连承认自己是相声演员的勇气都没有了,他决定不回相声圈,转而去做生意,凭借相声演员的口才,他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刘颖,李金斗

直到年,他的师父李金斗创办“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让他加入,他才重新回到相声圈,经过两年的“恢复”,他才终于找回相声演员的感觉。

年,刘颖转入铁路文工团。

年,41岁的刘颖才第一次在相声圈这个小圈子里崭露头角,而此时他曾经的搭档于谦已经是“相声皇后”、中国当代相声演员中捧哏第一人。

这一年他和搭档张浩楠参加了“第五届CCTV相声大赛”,凭借相声《一对一》获得职业组一等奖。

刘颖,张浩楠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去看了《一对一》,还看了刘颖的另一个相声《说唱双节棍》。

相声《一对一》相声《说唱双节棍》

看了之后,我个人的感觉是,有笑点,但不多,同时表演的痕迹太重,总感觉两个人就是在台上对词,再有,你要说这两个相声高雅吧,我反正没感觉有什么高雅可谈,当然也绝对不低俗。

我比较认同郭德纲说的:“说相声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台上像和观众聊天一样。”

而郭德纲和于谦都做到了这一点,你基本上看不出他们有什么表演痕迹,很随意,就像你村里某个能说会道的人站在你面前手舞足蹈地讲村里发生的那些八卦一样。

于谦虽然没公开说过说相声该怎么怎么样,但他对相声的态度就是一个“玩”字。

于谦

任何行业,做任何事,能做到“玩”了,那也是最高境界。

接下来,我们便看看刘颖对相声究竟是怎样一个态度,以及和于谦对相声的态度做一个对比。

刘颖

刘颖说:“相声对于我来说是伟大的!相声这种语言艺术,它具有的能量,我从中汲取能量,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支撑。”

而于谦回忆那个相声没落的年代时曾说:“这就是爱好,我没伤心,我只是灰心。我可能不会以这个为谋生手段了,那还有别的啊!你们觉得惨是吗?没有啊!当初就是觉得好玩儿,说完了我们继续喝酒去了。”

于谦

于谦又说:“所以对相声,喜欢是喜欢的,但是一直没有说那种,就是相声死了怎么办呀,我得帮它怎么……它死了就死了呗!跟我又没什么关系。我对相声没有责任,它不欠我什么,我也不欠它什么。”

刘颖对相声的态度,和于谦对相声的态度,我个人认为于谦的态度才是正确的,通透!

你不要老是整天想着我要去拯救相声、传承相声,天天挑着这么重的担子。

你不是喜欢相声吗,那你就好好去说相声,去玩相声,把自己玩高兴了就行了,如果还能把普罗大众玩高兴,那自然就拯救、传承了相声。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喜欢就好好玩就是了,想那么多干嘛,你玩好了,不用想,你玩不好,想了也没用。

同是相声演员的高晓攀,对刘颖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他认为刘颖坚守的是死板的“学徒相声”。

高晓攀

郭德纲也说过“学徒相声”这个概念,意思是两个演员在台上按着词对词,对完词了事。

我个人看了刘颖的两个相声作品后,也是这种感觉。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个人只是站在相声传承的角度说刘颖和姜昆、李金斗等人把相声这条路走“歪了”,这个“歪”实践已经证明,无可辩驳,我并没有批判刘颖等人的意思,他们喜欢、坚守“清雅、规矩、细腻、流畅”的相声,那是他们的个人喜好,谁还没点喜欢的东西呢,这个不应该被批判。

而刘颖对郭德纲、于谦的相声,也不持批判态度,而是包容。

刘颖

在这一点上,他做得比姜昆等人好。

他说:“相声是有功能的,有教育功能,有娱乐功能。娱乐功能只是其中一部分,你无限地发展这一部分没有错……相声界相互看待一定要包容,不能说我存在就是对的,别人存在就是不对的。”

他又说:“我认为相声未来会出现两个队伍。一个队伍就是我这样的,冠冕堂皇地说叫坚守,有人认为我们就是顽固不化,就是传统。

我很传统,我必须像京剧人坚守京剧一样坚守相声。

另一个相声队伍已经把相声更改了,比如变成类似脱口秀的形式,更为放松的一种形式。人家没有错,因为他们没有经受过我经历过的严格教育和培训。

我就是要坚守我心里的相声,哪怕只剩我一个人坚守我也快乐。”

好吧,玩嘛,您快乐就行了!

但就不要提传承相声了,因为您都已经预见了“只剩我一个人坚守”,还谈什么传承呢!

好好玩就是了,谁还没点自己爱玩的东西呢,这是没有错的。

另外,“另一个相声队伍已经把相声更改了”,这的确是没错的,有什么错呢?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求生存和发展。

绿皮火车变成了高铁,歼6战斗机变成了歼20,搓衣板变成了洗衣机,电风扇变成了空调……

你不变,你坚守传统,那只能被时代所抛弃,又何谈传承。

本来只是想写一篇刘颖和于谦交集的文章,但因为两人对相声的态度不同,写着写着,就写成了一篇讨论相声究竟该走哪条路的文章。

文章中所言,皆是我个人的见识、个人的观点,如果和您的观点不一样,还请您海涵,当然您也可以嬉笑怒骂一番,我不介意,观点不同,拌几句嘴,太正常了。

最后,作为一个爱听俗相声找乐子的人,希望相声这个行业能传承下去吧,别真像郭德纲说的“我死了,相声就完了”,虽然现在已经能看到大概就是这么个结果,但仍希望有惊才绝艳的天纵奇才出现。

编辑/白小青

白小青人物志,记录尘烟里的人物,讲述尘烟里的故事。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