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刘汉章带领邯钢推墙入海回答

(新中国70年)人物志:刘汉章——带领邯钢“推墙入海”回答时代之问中新社邯郸6月21日电题:刘汉章——带领邯钢“推墙入海”回答时代之问中新社记者牛琳高红超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钢厂,到中国特大型钢铁企业,邯钢的发展堪称传奇。尤其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历史关头,“邯钢经验”产生了。它在回答国企如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时代课题的同时,也在中国掀起一场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为国企“三年脱困”开出一剂良方。这一切,与邯钢曾经的“掌舵者”、已故原邯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刘汉章密不可分。在他带领下,邯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工业学大庆”之后,以国家的名义在全国推广的第二个工业学习典型。邯钢之路:中国国企改革发展缩影与布道型企业家不同,刘汉章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一辈子都在炼钢,带着邯钢滚动前进、“推墙入海”、高速赶超……如跑接力赛一般。年,邯钢建厂。同年,炼钢专业出身、22岁的刘汉章从鞍钢调任邯钢技术员,开始与邯钢“绑定”的一生。从技术员到分厂厂长,他随邯钢一路摸爬滚打。年,刘汉章上任邯钢总厂厂长,开始掌舵邯钢18年。“刘汉章上任时,邯钢装备技术落后,产能规模很小,年产钢只有几十万吨。”原邯钢集团党委书记张建平说,刘汉章带领邯钢坚持有梯度的技术改造,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短短5年间,完成“短、平、快”项目个。邯钢“滚雪球”般发展壮大起来,被誉为“中国地方钢铁企业中开出的一列‘特别快车’”。“但邯钢毕竟底子薄,跟大型企业相比总体差距还很大,刘汉章心里特别明白这一点。”张建平说,整个上世纪90年代,刘汉章带领干部职工一步也没有放松改革和发展,“头拱地”也要实现大型化。邯钢开始高速赶超。“这时,刘汉章又走了一步棋。邯钢通过引进国外二手装备,用极少的投入,迅速把邯钢的装备水平从小型化提升到大型化。”张建平介绍说,“八五”“九五”期间,邯钢累计投入64亿元人民币,建成了别人要花亿元才能建成的“五大工程”:6米大型焦炉、立方米大高炉、吨炼钢转炉、平方米烧结机、薄板坯连铸连轧CSP。邯钢迈向了大型化。刘汉章担任邯钢“一把手”18年,企业总资产由6亿元增加到亿元,年钢产量由64万吨增加到万吨,为国家创造利润58亿元、利税亿元。邯钢生产的钢材,为奥运鸟巢、三峡大坝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工程做出重大贡献。“推墙入海”:带领邯钢回答时代课题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邯钢面临一场生死考验:钢材市场疲软,售价急剧下跌,邯钢生产的28种钢材,90%出现亏损。一道无形的“墙”把邯钢和市场隔开,墙外已波涛浪涌,墙内仍风平浪静。“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出现的不适应症。”张建平说,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姓资还是姓社”这个“坎儿”,在当时人们的概念里,还没有突破。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被“逼上梁山”的刘汉章带领干部职工冲破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创立并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市场—倒推—全员—否决,这就是后来的“邯钢经验”。“我们把通过市场‘倒推’出来的成本指标层层分解,10万多个大大小小的指标,落实到名职工头上,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体系。”张建平说,这一机制从年1月正式实施就立竿见影,邯钢迅速扭亏为盈。从连续5个月亏损到“乾坤大挪移”般的翻身,邯钢在随后5年内创造的效益超过前32年的总和。邯钢巨变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