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记的局限
把传记或者自传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一个特色所产生的问题很多。比如,什么是相关的,什么又是不相关的:
已发表的研究?关于作者/由作者所作?(授权本?非正式?)
作者自己的日记/笔记/批评读物?
作者的个人物品,诸如珍贵的物品和收藏品?
他们居住过的房屋/地区?
他们曾经见过/认识/爱过的其他人?
读者需要掌握所有这些吗?如果不是的话,他们的参照范围应该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进一步说,即使能够判定什么是相关的(或者不相关),也只是打开了一道通往另一个同样艰难的问题的门:这些传记“材料”有多可靠、多重要、多适合?传记性阅读充其量就如同研究一部小说、一首诗、一部电影、一幅照片等,涉及由其他人创作的作者/导演/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其依据是他们自身对其重要性的考虑、推测和意识形态。任何这样的“故事”都会有重大的、不可避免的局限之处。
另一方面,在使用自传材料时存在的真实危险是读者可能会开始讨论作者的意图。作家/艺术家等当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了吗?但是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
首先,你必须问自己不管读者已经做了多少研究,他们是否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思想?如何有可能获得近乎真实的关于特定作家的材料,即根据我们对于他们所说的话/写的文字的阐释来探究他们所感、所想?
其次,即使我们有了一个作者/导演/制片人等所说的话,告诉我们当时他们试图在做什么,这个证据就可以始终完全可信吗?我们生活在弗洛伊德之后的世界里,即人们都普遍接受存在着人类的潜意识,我们真的就能争论说人们总是并且完全知道他们自身的意图和动机吗?老实说,当作者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他们的意图时,我们很难说读者能够肯定地获知作者的意图。
除了这些概念性问题,还可能很容易过度使用传记/自传材料或者以有局限性的方式使用之,过度简化文本阅读,使其成为生平细节的来源。观察一位艺术家生活中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探索文本的成果丰硕的通道,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