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国学识人,英才和雄才都是偏才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刘邦,那么关于刘邦还有哪些事呢?刘邦,字季,也叫刘季,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是一个平民阶级出身,起兵反秦时,又称沛公,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这可能与后来的汉王朝有一定的关系。在秦朝末年,农民战争中,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农民出身的刘邦为何能集天下英雄呢?正是因为他最初在村子里也是个有一点点势力的人,后来手里有点人。再加上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最终在楚汉相争中夺得霸主之位。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后,他采用文治,征用儒生,广泛求贤。因此,刘邦麾下群臣才华横溢,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可谓文武双拥,也为后来汉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其中,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曹参……个个都能都当一面功绩显赫。那么为何会说刘邦会用人呢,对我们有何启发呢?说到这里,不得不说陈平和韩信二人,此二人此前一直都在项羽手下,但是由于得不到重用,就拜到了刘邦帐下,为刘邦取胜称霸立下了汉马功劳。也就是说,项羽手下的人,刘邦都能够知人善任,与项羽的刚愎自用相比,更显的刘邦会用人,更有一代帝王虚怀若谷的风范。“要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保证作战是不缺粮食,我不如萧何;要论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日韩信。”——刘邦这话更说明了刘邦能集天下之智为智,以天下之心为心,善于利用有能之士,君臣携手,最终在楚汉相争中夺得霸主之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反观项羽,就比较豪横了。“力拔山兮气盖世”,英勇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却终因自矜功伐而自刎于乌江边,是一代领山河变色草木含悲的末路英雄。“伯乐”与“千里马”都很重要,而能为“千里马”者才是大智者,大治者。纵观历史,能够知人善任者大都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项羽”。我没有批评的意思,如果用将帅关系谈项羽的话,我觉得项羽能作为一个很好的将领。项羽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与“谋战派”孙武等人齐名,勇战有勇战的强势,谋战有谋战的优势,所以说,虽然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了,但其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一一对邵《人物志,第八章,第三节》这节说明英才和雄才各自能力不同,特点不同,所以名字也不同。刘邵认为,英才要有这三个条件:联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汉初张良是之。雄才也有三个条件:气力过人,勇能为之,智足断事,汉初韩信便是。尽管英才和雄才都很难得,但这两种都是偏才,只能为人臣,不能做君主。而要能成为君主,必要兼具英才和雄才所有特点。对于我们生活中“项羽”这样的人,只要用对了,肯定会有成就。但对余“项羽”的缺点我们要细心改正,汲取教训。生活中,需要“刘邦”这样的伯乐,刘邦会用人,伯乐会识人,两者都能存在,那就是非常好的。对人的知人善任很重要,“伯乐”“千里马”都需要。“项羽”这种人如果是千里马的话,那么肯定是一个能够容易发现的,千里马要勇于展示自己的“肌肉”。如果要伯乐,希望伯乐都和刘邦一样,不仅会识人,还会用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