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三国·刘邵
此书为人材学千古名作,从三国流传至今,其辩材之方法和思想对今人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作为个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为自己是否属于“材”而进行思考。作为管理者,可为其辨别和挑选“材”提供一个追根溯源的角度。现如今,人材更名为人力资源,标志着人的异化,异化为和石油类似的“能源”,人的物化这一哲学名词的现实观照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使然。
人们所处社会环境与个人地位不同,对其社会名声的会有提高与压制两种影响:富贵显赫,会提高名声;穷困潦倒,会压制名声。
上等人材的成功不受个人所处位势的影响,因其才智超群而有过人之处:富贵显赫,会以鞠躬尽瘁而著称;穷困潦倒,会以固守节操而闻名。然而,一般中等人材声望的高低,则明显受到个人社会地位(权势财富)的影响:如果有钱,自然有能力帮助他人。于是被救济者,因为自己需求得到满足而对施主大加赞扬;被提携者,也将极力夸大恩主的优点。即便是平庸之辈,也会因“善行”而声望大增。如果处境穷困潦倒,想资助他人苦于无财,想提携他人苦于无势。亲戚有难,不能抚恤;朋友困苦,无法接济。于是情义不复存在,恩爱逐渐瓦解,而心怀不满者日益增多,即便没有罪过,也会无缘无故的遭到贬低与废黜。
中等人材的声望,除取决于个人社会地位外,还与整个社会经济状况的好坏有关。如果社会经济状况整体良好,人人富裕,那么贫困型中材之人虽然生活清苦,还不至于艰难窘迫,并且会因为拒绝施舍而获气节高尚的美名。如果经济社会状况整体不好,人人贫困,那么贫困型中材之人则求粮借款无门,人穷智短,容易因小利而陷入争讼之中,名声自然大减。
由此可见,在自私自利心的驱使下,面对同等人才,人们总是推举给予自己恩惠的人,使其名声更好而仕途顺畅;总是压制给他们带来拖累和麻烦的人,使其名声低落而士气困顿。普通人看不清这一点,以现实中的名声与地位作为评价人材高低的标准,于是在中材之人问题上出现了失误。
随笔——人材学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