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读书生活
书陪伴了杨绛的一生。杨绛自幼受家风熏陶,少年求学于苏州振华女中,青年时期在清华大学、牛津大学深造,婚后、工作与晚年等人生不同阶段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人们感思她朴实情深的传世名作;赞佩她兼具含蓄奉献和独立聪慧的人格魅力;领悟她在逆境中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这些都与她丰富的、持续的读书生活密不可分。
杨绛
杨绛
中国著名作家,
戏剧家、翻译家
杨绛与书的一生
杨绛于年7月17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杨荫杭曾留学国外,学识渊博;母亲唐须嫈爱读古今小说,婚后还到中学随班听课。在父母的影响下,杨绛开始迷恋书中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答:“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着说:“我也这样。”
杨绛12岁时考入苏州振华女中,与后来成为著名社会学家的费孝通同班。刚入学时她经常到图书馆读书。初三时,校长鼓励她跳一级,初三与高一的课都要听,她居然都跟上了。高中时国文老师讲诗,也让学生仿效写诗,她的习作有好几篇被推荐在《振华校刊》发表。
年秋季,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直至年与钱钟书一同出国留学。六十多年后,她回忆道:“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
杨绛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她第一次到清华图书馆的情形,在中学同学蒋恩钿的带领下,她拉开图书馆沉重的铜门走进去,“地,是木头铺的,没有漆,因为是软木吧”。书库里安装的是玻璃地板,上楼时“只敢轻轻走,因为走在玻璃上”。
她回忆道:“我做研究生时,一人住一间房,读书何必到阅览室去呢?想一想,记起来了。清华的阅览室四壁都是工具书;各国的大字典、辞典、人物志、地方志等等,要什么有什么,可以自由翻阅;如要解决什么问题、查看什么典故,非常方便。”
“好读书”可以说是杨绛一生的真实写照,与书相依的百年让她总结出了丰富、精彩的读书观。杨绛认为,读书就好比是“隐身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借书看,只是要求到某某家去‘串门儿’,而站在图书馆书库的书架前任意翻阅,就好比家家户户都可任意出入,这是唯有身经者才知道的乐趣”,因此她肯定,“钱钟书最爱的也是清华图书馆”。
也正是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杨绛与钱钟书因共同喜欢读书而结为连理,终生不离不弃。
钱钟书与杨绛藏书不多,他们的取法是借书读。用杨绛的话说,个人藏书再多也不过沧海一粟。因此,他们是图书馆的常客,无论国内国外,所到之处概莫能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就曾留下了他们的大量手迹,外文所许多图书的卡片上都有他们的签名。
年,杨绛与钱钟书赴英国牛津大学就读。在异国他乡,夫妻还开展了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杨绛回忆说:“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我正可以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我可以占据一个桌子。架上的书,我可以自己取。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环境非常清静。我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在交流读书心得时,钱钟书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杨绛则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夫妻俩读书生活化、生活读书化的情态跃然纸上。
年5月,杨绛与钱钟书的独生女儿钱瑗出生,夫妻俩认为父母读书的习惯对子女影响颇大,“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
杨绛创作的话剧《称心如意》于年5月公演,可谓一鸣惊人。杨绛的成功大大激励了钱钟书。两年后《围城》成功问世,钱钟书在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年下半年,杨绛夫妇应聘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著名报人黄裳曾专程到清华园钱家探访,亲眼看见了二人挑灯夜读的情形:“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只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那时,他们二人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可说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
年,杨绛接受了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她找了2个法译本、3个英译本对照阅读,发现许多译者讲同一个故事,却说法不同,口气不同,有时还会有相反的解释。为了忠于原著,47岁的杨绛又开始坚持学习西班牙文。
“文革”期间,杨绛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遭到迫害。她和钱钟书一起下放五七干校。一天,钱钟书路过菜园,杨绛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钟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杨绛全都认同:“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新时期里,杨绛除了翻译以外,还积极从事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等多项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累累硕果。
女儿和丈夫于年、年先后别她而去,但外柔内刚的杨绛没有被击倒,她说:“死者如生,生者无愧。”她隐埋伤痛,每日照常读书写作,一丝不苟地整理、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钱钟书手稿集》,内含丈夫留下的外文笔记册多页,中文笔记数量大体与此相当,日札23册余页,她说自己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杨绛说:“在等待‘我们仨’相会的日子里,我想到了一些问题。可以问的人都已经走了,我决定自己思考。”她以90多岁高龄,又翻译了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创作了家庭生活回忆录《我们仨》、人生感悟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岁以后的杨绛,每晚睡前还有翻书的习惯。杨绛住的小区,当住户纷纷将阳台改装成封闭式的时候,她的阳台依然大敞,这是“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室内没有装修,客厅即书房,一张大书桌安放在中央,杨绛每天都在这里读书写作。
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绛文集》,全面收集了她创作的小说、散文、戏剧和翻译作品,以纪念她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周年,杨绛还为之撰写了《作者自序》《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出版社邀请她去参加作品研讨会时,她拒绝了,她说:“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
年8月,岁的杨绛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这无疑是叹为观止的人生奇迹。
垂馨千百代,不尽读书缘
年初夏,一代作家、翻译家、戏剧家、学者———杨绛先生去世了。她走过了岁的人生,作为一位见证世纪的智者,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她始终平静面对,泰然处之。杨绛走了,而她的读书生活与读书观,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读其书,传承其精神,品味其书中的精髓成为了我们纪念她最好的方式。
杨绛喜好读书,她的一家三口都喜好读书,并且乐于帮助那些喜好读书的人。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的名义将两位先生72万元稿费和以后的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基金。
在出席奖学金的颁布典礼时,杨绛衣着朴素,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一个是去世的钱钟书,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女儿钱瑗,那时候,我跟钱瑗在钱钟书的病床边,就一起商量好这件事,将来我们要是有钱了,就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强不息是‘起’,厚德载物是‘止’,这八个字很完美,清华的校训也就是‘好读书’奖学金对得奖学生的期望”。
据介绍,“好读书”奖学金每年都会资助和鼓励优秀的清华学子,尤其是我国西部需要资助的寒门学子。自年起至年,累计钱钟书、杨绛的稿费及版税,该奖学金基金已达多万元。年,该负责人说:“它每年颁发,已连续颁发16年。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下去。”“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生前最大的心愿在一点点慢慢实现......
杨绛,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作品有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倒影集》《洗澡》、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论集《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小癞子》《堂吉诃德》《斐多》等。杨绛的文字朴实洗练、精益求精,行文丰润从容、游刃有余,她创作的作品在读者中影响广泛,译作更如西谚所云,是“戴着丝绸手套的铁手”,其筋骨与蕴含永远留存于中国的学界之中。
文字参考:
[1]罗银胜.杨绛的读书生活[J].民主与科学,(3):51-53.
[2]韦庆媛.最爱清华图书馆:怀念杨绛先生[N].中华读书报,-06-01(7).
[3]张怀涛.读书好比“隐身串门”——杨绛的读书生活与读书观[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36(11):53-56.
[4]罗银胜.杨绛的读书生活[J].民主与科学,(03):51-53.
[5]杨绛:我爱清华图书馆[N].中国新闻周刊网-2-26.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