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人物品质的差别,在于情性的不同

(读《人物志》笔记第⑦期)

人物品质,因为什么而不同?《三字经》中给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人人都静坐下来,很难看出人物品质的差别,这不同于以前看的电视剧,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恶人。#人物志#

童年和成年以后的世界毕竟不同。童年的时候,恶人就是恶人,好人就是好人,这是最初知人的概念,随着时间慢慢长大后,阅人无数,也就在心中有了一杆秤。

读书进入到正文的第一章内容,题目为:九征。征,人的外在特征表现,作者把人身上的九个特征提出来,研究人物的品质。

原文:“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熟能究之哉!”

人物的本质或者说秉性,是由情性决定的。有人天生丽质,有人愚钝木讷,都是因为人的情性不同。情,思想;性,本质。理是道理,情性的道理是玄之又玄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明察,除非是圣人。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首先是外貌,接触的久了以后逐渐知道这个人是急躁的还是沉稳的,是粗心大意的,还是小心谨慎的一个人,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对于不常接触的人又怎么判断这个人情性呢?普通人又没有圣人的明察秋毫之末的本事,这就需要为普通人识别人物建立一套方法。这大概是作者的意图吧!

原文:“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动物,本质是一致的。“元一”,“一”为元,是开始,是本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太一”。禀,承受。对于阴阳学说,这是很古老的一种观点,《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还有根据阴阳学说建立的许多不朽的学说,造福于人类,传承有几千年。

不能不承认阴阳学说的大,因为大,所以很难把握,对一般的人来说,只是看到有这种现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会用。

体,是人的形体。古人认为世界是有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人体亦然,有形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才好把握,这也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人类的进步都是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无序走向有序。这就是为什么作者想要建立一套知人的理论依据。如此,就可以探寻人物的本质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怎么建立这套理论,当然,理论建立的过程需要参考古代已有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才行。

期待刘劭带给惊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