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1月11日早上惊悉张伟老师逝世的消息,学界一片扼腕,我也陷入了久久的哀思之中。这些天来,慢慢回想起十多年来、直至最近与张老师在土山湾研究中合作的点滴,仿佛就在眼前没有逝去。与张老师一样,笔者的研究兴趣一直在土山湾与中西交流方面;对于土山湾的兴趣最早并非源于张伟老师,但张伟老师无疑是对我的土山湾研究帮助最大的人之一,是我研究的领路人。张伟老师生前提到过,他曾请人镌刻过一枚章,内容是:“情系小校场,耕耘土山湾”。他一直对这个章非常满意也非常喜欢。“小校场”是上海小校场年画,与徐家汇土山湾一起正是老师长期研究的两个领域。作为张老师众多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在土山湾研究中多次合作的晚辈,我也有许多张老师与土山湾的故事想要分享,一并献给恩师。一、纪念:《土山湾画馆人物志》年夏,我迪拜求学回国之后,张老师邀请我参编几本海派文化书籍,其中包括后来出版的《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上海文化出版社,);再一个就是张老师打算出一本关于土山湾的书,但当时并没有定下书的主题。张老师最初的想法其实是出一本“土山湾画馆的照片集”。我当时没敢立即答应,因为照片整理研究不是我的强项,况且手上也没有原照的收藏。后来,张老师再次提起这个话题,年末张老师告诉我,作为土山湾画馆成立周年活动的一部分,想要出版一本《土山湾画馆人物志》;而全书最早的构想,不只有出版的计划,而是做一个关于土山湾画馆的作品展。但张老师在整理了现有作品之后发现,现存土山湾画馆的作品量远远撑不起一个展览。于是就建议,改为《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一书先行出版。恰在此时,我偶然中发现了一些关于徐家汇尤其是土山湾新的重要史料,其中绝大部分史料从未被学界注意过,如耶稣会期刊RelationsdeChine(中国通讯)、DirectoryoftheJesuitsinChinafromto(耶稣会士在华名录)等等。于是,当张老师跟我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马上答应了下来。民国震旦大学旧藏RelationsdeChine(中国通讯),复旦大学馆藏年的时候,张老师特地给我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