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十篇》知人善人
悟学.十八子子时
“知人善任“:知人是前提,善任是目的。
关于知人用人,自春秋战国之后的文化典籍中的,被称为观人三经的著作:
首推:《人物志》--三国.刘邵;
其次:《长短经》--唐.赵蕤
最后:《观人学》--民国.邵祖平
一部《二十四史》,也是我华夏文明知人用人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篇德才论: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史记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纵观上下五千年,关于知人用人,本人认为:
历代帝王,首推刘邦:
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刘邦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使他们各就其位,各尽其用;终灭孤家寡人之霸王,开创大汉四百年之基业。
刘邦一生最大气磅礴的一首词就23个字,其中求贤占三分之一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历代名臣,首推曾国藩:
曾国藩根据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作传世奇书《冰鉴》,该书细致入微讲述如何洞悉人心、识人用人之道,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曾国藩一生写过大量的日志、家书、文章,识人用人之道尽在其中:
1、“余所见将才杰出者极少,但有志气,即可予以美名而奖成之”。
2、“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3、“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
4、“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5、“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6、“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7、“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8、“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需调剂入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
9、“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辛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10、“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规,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也。”
11、“大约选将,以打仗坚忍为第一义。而说话宜有条理,利心不可太浓,两者亦第二义也”。
12、“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3、“勤学问以广才,扩才识以待用”。
14、“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调理而少大言为主”。
15、“不苛求于全才材,宜因量气以器使”。
16、“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
……
四大名著首推《水浒》.宋江:
施耐庵在书中是这样描写宋江的:“坐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四海之心机。”《水浒传》中不论是武功还是智谋,都有远胜于宋江的人,比如论智谋他远不及军事吴用。为什么宋江能做头把交椅呢?在于宋江从谏如流,善于团结形形色色的人才,谦恭博爱,真诚待人以及他知人善任,总揽全局的才能。
宋江领导的水泊梁山,有成分来源复杂,性格趣味差异极大的条好汉组成。其团队山头林立,人员庞杂,分属不同利益集团,个个都有名气,人人武艺高强,而且稍不遂意就要闹事,可以讲是最难领导的群体。而宋江通过他的努力,硬生生的把水泊梁山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卓越的团队。其中蕴藏的识人之道、用人玄机,多少年来,启迪着我们无尽的思考与探索。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