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赫尔曼·黑塞
前几天偶然读到一段话,完美地回答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那段话是这样说的: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被我忘掉了,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我们的改变也是如此。”
1.《书情书》
-写给“纸质书”的情书-
假如有一天离开了纸质书我们的生活将失去些什么?现如今,手机、电子书的普及让阅读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是随时随地。但也有些人在尝试看一本电子书时会觉得更像是查找浏览信息,无法找到那个享受好作品、品味好作品的心境。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专门献给“纸质书”爱好者的“浪漫情话”集。书籍作为一种物品,同时也寓含着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我们能够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西布克哈德·施皮南的这本《书情书》写的就是阅读者跟书之间的大小事,书中金句密集,每一篇都是一阙献给书的恋歌。
对热爱文字的人们来说,书店是论坛、酒馆和集市。对书籍来说,书店的角色更像是一处驿站或临时寓所,而旅行最终的目的地是读者或其他某个地方的书架。一本塑封的新书,就像一听密封的罐头:干净而严实,没有生机,也没有气味。正因为太熟悉,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它们。
2.《新手妈妈的头两年》
-新手,所以才能更加无畏-
都说生娃前三年,是当妈最难熬的一段日子。第一次成为母亲,面对种种突发情况,常常感觉到手足无措。很多人都觉得生育这件事,从孩子降生那一刻就结束了。但对于很多新手妈妈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新手妈妈的头两年》是高木直子诞下一女后的第一部作品。作者将宝宝出生到1岁8个月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同阶段的喜乐与烦恼,新手爸妈的幸福与忙乱,爷爷奶奶的帮助与关怀,工作与照顾孩子的艰难平衡……
通过那一幅幅手绘,她把真实的感受直接传达给读者,让人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乐趣,在困窘而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微小而真切的幸福,永远都怀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这部作品能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养育孩子,是爱的觉醒,是对父母的感恩,也是自我的再一次成长。
3.《晚熟的人》
-用12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
不同于以往长篇小说的恢弘构架和庞杂情节,莫言最新力作《晚熟的人》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名来自其中一个故事的篇名。
整书由12个颇有意趣的故事组成,12个故事中,反映当下题材的,有《晚熟的人》《贼指花》《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红唇绿嘴》《天下太平》《澡堂与红床》等7篇,涉及消费名人、混世文痞、眼高手低、网络大神、社会风俗等等,极具现实感。而《左镰》《火把与口哨》《等待摩西》《斗士》《地主的眼神》等5篇作品,则延续了莫言传统的创作特点,着力描绘人生的荒诞与悲苦。
不着急的莫言也想做一个“晚熟的人”,他说:“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变化,不断超越自我,这是难度很大的。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长久。”
世间万物,一切有时:生有时,死亦有时;成长有时,成熟也有时。正如莫言《晚熟的人》的写到:真正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4.《谁在看中国画》
-艺术如何成为艺术的历史-
当我们趋之若鹜地排队去看《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展、国宝级的书画展,其实大部分人也只是停留在“亲眼一睹国宝”的层面,具体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似乎也没什么。林语堂说“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里藏着中国人所有的审美基础。”
那么“中国绘画”到底怎么看?中国绘画“又有着什么不同的含义呢?——作为中国绘画研究者的牛津教授柯律格匠心独具,以纵贯年、横跨东西方的广博识见,从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五类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出发,探讨不同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形塑。
中国画简言之就是代表了一种文化,其实中国的琴棋书画都是如此,它们都是代表了中国人,就是一种人培育了一种文明,这种文明培育了中国画这种艺术,它是中国文人思想和审美的再现,深邃隽永,时而轻快时而浓重,时而热烈时而宁静,非常抽象,极具审美情趣,总之是一言难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5.《眼界与品位》
-创意总监都是干啥的?-
眼界决定世界,格局决定结局。纵观古今,横跨中西,创意总监已成为不同领域的文化开拓者和先锋人物。创意总监的职责是什么?他们需要怎样的特质?他们如何获得创作灵感?为什么创意工作者不会被AI和算法替代?
书中的创意人士集合时尚、内容出版和娱乐三大领域,包括汤姆·布朗、山本耀司、VOGUE主编格蕾丝·柯丁顿、YSL总监斯特凡诺、Holiday杂志总监杜兰德、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编舞麦格雷戈、好莱坞电影场景设计克里斯·莫兰、黑人音乐人海因斯、为LADYGAGA和碧昂丝担任过创意总监的托德·图索……将这些隐于幕后的创意工作者引到台前,揭示他们的所见、所思与所想。
《眼界与品位》是一本拓宽眼界与思想深度的收藏读本,集合了从时尚到出版,从艺术到电影,不同创意领域的人物志,在他们为我们敞开心扉的同时,亦为我们描摹出一副生动,璀璨又富有灵感的设计图景。通过一窥时尚先锋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读者看到了从古至今、横贯中西的创意总监们是如何拓展自己的视野。
6.《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
-适合法律入门者,有法制史基础者不推荐-
乍看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一本口水书,但读下去会发现这是一本差点被名字连累的好书。书里讲述了从传统时代直到明清时期,我国的律法变迁。巧妙的是,作者采取了穿越者的写法,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见证时代的变迁,既让题材新颖有趣,又可以以现代人的眼光嬉笑怒骂、自在吐槽。
中国法律史的进程,从人治到法治,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从汉文帝废除肉刑,后又反反复复,你所能看到的是中国法律史的进程是血与经验、古人的智慧堆砌出来的,“任何一个朝代,有法则昌,无法则亡。”中国的法律发展是带着理性光辉的,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以及朝堂官员,对于法律的思考、制定、执行都是经过非常严肃的探讨的。
法律如钢,能为社会锻造出一副钢筋铁骨,虽然它有时候不免显得冷酷无情,需要牺牲些人情;同时它也似水,会为世界铺就一层温柔底色,正是有了法律的实施,我们才能守护世间更多的柔情与温情。
7.《姜二嫚的诗》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姜二嫚的诗》是小姜11岁时写成的诗集。在孩子的笔下,世界是可爱的,在可爱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了灵性。在她的眼中世界充满了神秘感,在无穷无尽的好奇心里,未来定会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孩子的诗,一半是想象力一半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爱,孩子的诗,远比大人的更加真实。
诗歌是最接近心灵的文字表达,孩子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没有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所羁绊,所说即所想,有“童言无忌”的魄力。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能站在孩子这个独特的角度,通过稚嫩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成呈现美好、充盈着幸福的小诗,让人读来深感温暖,有些句子甚至高耸拔节误打误撞戳到了成人的世界,让人心头一颤。
『说在最后』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在李清照的词中,秋日靠在枕上读书是难得的闲适。秋意微凉,微风吹面不寒,这个季节的舒爽,最适合安安静静地读书。
一个人由阅读带来的人文底蕴,是指引我们走出人生困境那点隐约的光,更是我们成年后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去补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