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为己任的范文正公曾主持的应天书院,如今只能与荒草为伴,是文明的悲哀还是执政的缺失?
应天书院:应天始兴学,书院冠华夏;学子频中第,俊才擎宋廷。
1、应天书院历史变迁
应天府书院常称应天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其前身是睢阳书院、南都学舍,创办于五代后晋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南都学舍”的初建,可追溯到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当时,朝代频更,百姓渴望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和安定的环境,一些志士文人隐居山林或者潜迹民间,聚徒讲学,培养人才,以备后日之用。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宋州人杨悫,开始经营“南都学舍”,从事民间教育。他“乐为教育”,其办学行为也得到了归德军将军赵直的支持,从而使这所私塾学舍日益发展壮大。
宋州楚丘人戚同文,字文约,从小双孤,被寄养在宋州祖母的娘家。当祖亲再故,他无依无靠,拜杨悫为师。开始,杨悫授以《礼记》,戚同文每日读一卷,并能熟记。戚同文在杨悫的教导下,读书累年不解带,通古今经史。长大后,杨悫以妹相许。戚同文处五代丧乱,万民涂炭,杨悫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他说:“老师不仕,我也不仕。”他决心以德行感化乡里,盼天下同文,故取名“同文”。
戚同文继承杨悫的事业,筑室聚徒,远近学者皆归之,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南都学舍有“七榜五十六”的美称。培养出诸如张去华、刘蒙叟、柴成务、楚昭辅、郭执、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直到大中祥符二年(年),应天府民曹诚出资万金,于戚同文旧居,建学舍间,聚书0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后曹诚愿以学舍入官,令戚同文之孙奉礼部侍郎戚舜宾主之,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真宗皇帝使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的地位,宋人曾说:“州郡置学始此”。
大中祥符四年(年),范仲淹进应天书院学习,后中甲科蔡齐榜进士九十七名。
大中祥符七年(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为当时三京之一。此时的应天书院又被称为“南京书院”。
天圣三年(年),应天知府李及上言增添书院发解进士名额三人,得到宋廷准可。
天圣四年(年),范仲淹因母丧守制商丘,时任应天府知府的晏殊聘请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敦劝徒众,讲习艺文。
天圣五年(年),应天府书院学生王尧臣、赵鰖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范仲淹把戚同文“天下同文”的校训发展成“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范仲淹一生唯一的专业教学生涯,体现了一位教育家的风范,同时创造了应天书院的第三次辉煌。为宋朝培养大批人才,如王尧臣、赵鰖、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史载有“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由于晏殊提倡教育,当时居于显位,史载“天下公学,自公(指晏殊)倡之。”
天圣六年(年),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还教授《艺文》和《易经》两门课。范仲淹在此留有众多遗文,如《上执政书》、《南京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等。
仁宗景祐二年(年),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给学田十顷,作为学校经费。庆历三年(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成为全国最高学府。
哲宗元祐五年(年),曾肇知应天府,积公帑之余,大兴学校,亲加训导,培养了很多人才。
靖康之变后,应天书院虽毁于兵火,但商丘的教育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到了明代,又有很大的转机。洪武六年(年),知州段嗣辉建归德州儒学;弘治十五年(2年),张玺建文庙(即大成殿)。
嘉靖元年(年),知州王佾建社学。
嘉靖十年(年),巡按御史蔡叆将嘉靖初知州王佾建的社学改为应天书院。
万历元年(年),巡抚都御史朱纲、巡按御史褚轶奏请建立商丘县学,得到批准;
万历二年(年),知府郑旻、知县何希舟负责兴建;
万历三年(年)8月竣工,沈鲤写《新建商丘县儒学记》。
万历七年(年),知府邹学柱重修儒学,沈鲤再写《重修归德府儒学记》。
万历三十九年(年),知府郑三俊建宋范文正公书院(又称文正书院)。郑三俊尊崇范仲淹的高风亮节和爱才授徒的精神,不但培养了侯恂、侯恪、叶廷桂、练国事、宋权等人才。更将范仲淹刚正不阿,崇志向、尚气节的精神传入书院。范文正公书院被泽不止一代,侯恂之后,商丘又崛起了侯氏兄弟有侯方夏、侯方域、侯方镇、侯方岳、侯方岩,吴氏兄弟有吴伯裔、吴伯胤,徐氏兄弟有徐作霖、徐作肃,另外还有刘伯愚、贾开宗、张渭等第二批文人。他们倡雪苑社于中州,与江南复社相呼应,一时名满海内。
顺治八年(年),燕山王公来归德,重修文正书院,并勒石为碑,侯方域遵嘱写《重修书院碑记》。康熙十三年(年),知府闵子奇复修,高玢为山长,下帷讲学,有醇儒之风,学者翕然宗之。康熙十九年(年),知县朱衣贵重建社学,后知县赵申乔改为师程讲院,执教授徒者多为名师。乾隆十四年(年),陈锡铭为归德府知府,亦想接踵晏殊,重振范文正公书院,他亲下学舍,讲经授业,商丘的教育又一次得到了发展。时人刘文蔚、查岐昌皆有《题范文正公书院》诗。光绪三十一年(年),废科举,兴学校。8月,范文正讲院改为归德府学堂。年,国家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年2月,根据上级有关领导的指示,睢阳区启动应天书院修复项目,重建了仿古围墙、大门、崇圣殿、状元桥、讲堂等复原工程,对外进行了开放。
应天书院从五代的后晋建立,历经一千余年,在全国影响深远。
范仲淹雕像
状元桥上
院内长廊
崇圣殿侧面
范文正公纪念堂
万世师表
崇圣殿
书院大讲堂
2、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渊源
范仲淹(—年),字希文。祖上世居邠州,后徙家江南,为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二岁时父亲范墉病逝,母亲谢氏失去依靠,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于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少有志气,节操端正。
大中祥符四年(年),23岁的范仲淹得知自己的家世,伤感不已,欲重振家风,遂辞别母亲,来到应天府求学,开始了在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生活。他“感泣慈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范仲淹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决欲自立门户”,进入了极度艰苦且漫长的求学生涯。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畏始时”。他初来书院,留下《南都学舍书怀》诗句。又名《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南都学舍场景
睢阳学舍书怀
大中祥符八年(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天圣五年(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倡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密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范仲淹《上执政书》局部
对于终身大事,范仲淹成才于应天书院,使他对商丘产生了深厚情感,最终选定宋州楚丘李氏(宋太宗时的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为妻,从此,范氏家族与商丘结下永久血缘;孩子多生长这里,后来官至宰相的范纯仁被称为“睢阳少年”;范仲淹家计商丘,置田商丘。
《宁陵县志》人物志载:“范仲淹,本苏州人,少孤,母适长山朱氏,公随就育。及长,读书应天,因家计于宁陵,其异父兄弟朱某者多在宁陵。后公贵,以其田瞻之,故与朱氏书每言及焉;且幼固以朱为氏也。年二十九迁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始复范姓。”
《虞城县志》除有“公,苏人也。其一支世居虞城,邑中范氏皆其后裔,族姓繁盛。”的记载,还有范仲淹给他的状元弟子王尧臣的书信和明代“范文正公祠堂”、“明天启年间题请建祠,春秋两祭,至今不废”。
范仲淹书法真迹
范仲淹书法真迹
范仲淹书法真迹
3、范仲淹教育思想
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良玉我切、浮云我决”的气概,继承戚同文“天下同文”的校训,发展成“以天下为己任”。为书院制定出一系列学规,严格要求学生。
他和戚同文一样“勤学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他一边任主持,一边担任《艺文》和《易经》两门课的教学。他“每出题,必先自为之,使学生专以为法。由是,四方学者辐辏”。他留下很多珍贵的“范文”。其中有《君以民为体赋》、《用天下心为心赋》、《政在顺民心赋》、《尧舜帅天下以仁赋》、《老子犹龙赋》、《铸剑戟为农器赋》、《四民诗》等,树立了盛世文化的典范。《以天下为已任》:
古者摩序列于郡国王风。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何时教育哉?乃于选用之际,患于才难,亦犹不务耕而求获矣。三代圣王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文,游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
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
用天下心为心,治国牧民,代天作主: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诚意从乎亿姓,则风化行乎八荒。君以民为体,育黎庶而是切喻肌体:正四民而似正四肢。调百姓如调百脉,何患纠纷。
4、一榜双魁,桃李满园
“一榜双魁,桃李满园”指的是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天圣五年(年),范仲淹的学生王尧臣和赵鰖在科举考试中,分别荣获状元和探花。在同一时期,同一个学校,同中状元和探花,是科举考试以来这一地区从未有过的。还有富弼、张方平、孙复、石介等一大批高层人才,都先后直接受到范仲淹的教育和启迪。
范仲淹培养人才,爱惜人才。“他常宿学中,读书寝室皆立时刻。夜课诸生。往往潜至斋舍训之。见有先寝者诘之。”“不能对,罚之。”他“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
讲师稽颖的外甥张方平,家道贫寒,聪慧过人,在书院受到范仲淹关照和培养,直至成才。西域御夏、庆历改革,他都追随范仲淹。后来与王安石前后任过宰相。连著名的“三苏”,也是张方平在四川任三司使时发现并推荐入朝的。苏轼一生都很尊敬他的这位老师张方平,更为一生未见到过范仲淹而悔恨:“恨子不识范文正公”,“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苏轼竟以挂名于范仲淹门下士之末为最大心愿,可见范仲淹在苏轼心中的分量。
山东泰山有学生孙复,两次来书院乞讨。范仲淹各赠一千缗,并赐《春秋》。当知道他因老母有病而不能读书时,就安排他在书院半工半读,月薪三千。直至范仲淹入京任秘阁校理,还致信戚舜宾主持:“非我长者,岂能济乎”,要他照顾好孙复。十年后,孙复成为讲解《春秋》的大师,被请入皇宫为仁宗讲学。范仲淹见了感叹道:贫困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生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可见他对寒门子弟人才的爱惜,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也说明了他对教育人才的紧迫之感。
王尧臣,应天府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其祖父王砺是太平兴国初年的进士,官至屯田郎中。王尧臣幼年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本人勤奋好学,掌握了丰富的政治、历史和军事知识。天圣五年(年)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即状元。从此,步入仕途,历任湖州通判、光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群牧使、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三司使、枢秘副使、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成为北宋王朝的一员重臣。王尧臣在任时期,宋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朝廷内部分为主战和主降两大阵营。王尧臣坚决反对投降,力主抗战,并经常深入边防调查研究,提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御敌措施。得到了宋仁宗皇帝的采纳,收到了良好效果。他还积极荐举人才,主张改革吏治,减编除冗。在任枢密副使期间,他“务裁抑侥幸”,专心致力于裁减冗员,并极力阻止无理增加给人民的负担。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尧臣的所作所为,其目的是为了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却遭到宰相贾昌朝等人的不满和排挤。仁宗嘉祐三年(年),王尧臣因病去世,享年56岁。死后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
赵鰖,应天府人。赵鰖从小学习刻苦、勤奋,器识宏远,为一时名辈刘筠、戚纶、黄宗旦称许。仁宗天圣五年(年)擢进士一甲第三,即探花。赵鰖步入仕途后,历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共四十余年。在地方,先后出任过通州、洪州、青州、滁州、苏州、郅州、曹州、徐州、应天府等知州知府。在朝廷,曾任兵、刑部员外郎,户、吏、礼部侍郎,右司郎中,御使中丞,吏部尚书,直至官拜枢密使,参知政事。此外,还先后被加封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观文殿学士等。不论在地方做官,还是在朝中任职,赵鰖都能够按照社会下层的情况和实际需要,为群众办事。在赵鰖的一生中,无论是为官执政,还是掌管朝廷文秘典籍,以及与友人交往,他都写下了大量诗赋文章。从现在所见到的有关资料以及赵鰖的诗文、奏章、言论可以看出,他所著《谏林》主要内容包括开明君主的纳谏如流,兴邦治国的成功经验以及贤士的抨击时弊等。这些内容反映了赵鰖的忠君爱国行为。
5、后记
在各方努力下,应天书院虽然得以重建,但不得不说,与其鼎盛时期的风采相比,难以恢复一二。放眼望去,满园荒草,在烈日下摇曳,静静地陪伴着大殿内范文正公千载之下的寂寞。偶而有三两个游客,勿勿而来,勿勿而去,因为实在没有太多内容让人留连。
其实,完全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下,以周边中小学生为主体,多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现场感受体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商丘古城”的改建修复规模可以说相当宏大,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正可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应天书院”的设计规划,和投入规模,多以场景重现的方式,增强游客体验。等到全部重建完成,两者相映生辉,必能为商丘旅游增加文化氛围。
范仲淹全集(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全4册)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7购买毗邻南湖
南湖
商丘古城“拱辰门”
院内荒草
#应天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