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品见人品,吃相见品相

北京好荨麻疹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9204186.html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大致是说从一个人进餐时的“吃相”大概就能看出这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这一论断肯定是有道理的——尤其对于我们几千年来将“餐桌之事”也视为“文化”的中国人而言。可惜作者仅仅泛泛而谈,没能说清楚。

管子(管仲)曾说“民以食为天”,又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两句话其实一脉相承,是一种层进逻辑。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先秦时期最著名政治家的智慧和见地。

“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对我们是天大的事情,但是不再愁“食”后,“礼义廉耻”就成了我们在“食”的过程中的“讲究”——这也是我们几千年来“礼仪之邦”的要素。在我们个人层面而言就是修养上的问题(管子也用另外一句名言来做了阐述:仓廪实而知礼节),但在国家层面,管仲认为那就是“国之四维”(国家的四根基本支柱),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问题。对此,笔者高度认同。

故而,餐桌文化不可谓不重要。

此处,笔者啰嗦一下。希望读者在读我写的文章时,除了能获得阅读的愉悦之外,还能获得或者固化一些知识,所以我就不必按“写作”的套路来行文了。

有几句知名的古话经常被我们弄错,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在引用时都会出错,借此机会,不避“画蛇添足”之嫌呈现给大家:

“食色,性也”,是战国时期告子所说,很多人误认为是孔子的言论。

“民以食为天”,是春秋时期管子名言,不少人也误认为是孔子之语。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才是孔子说的。

说到中国的“相学”,不能不说到四部书:

第一部,博大精深的《易经》。当然,面相、看卦均是《易经》里面形而下者当中的“小道”。懂得此道之人看相是极准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存在。

第二部,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部书知道的人可能更少一些。但“张良拾履”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通过诚心实意三度为桥上老人(黄石公)到桥下捡他故意扔下的鞋子,感动老人而得此奇书。

有学者认为这部书是一部“伪书”,是古人托名“黄石公”并附会张良而作,其目的在于让书得以流传。但笔者认为这部书确实很难说就是一部伪书。不管怎样,它确也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对于为人处世及识人断物有很深的哲学见解。

第三部,魏晋时期刘劭所著《人物志》。这部书知道的人可能更少,但是它确实是古人不论是普通知识分子还是帝王将相都爱不释手的名著——对识人知事极有帮助。

对“英雄”二字的权威解释就出自此书——“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与此”。

第四部,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冰鉴》。都说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仅一套,即《曾国藩家书》。其实不然,还有一套留存了下来,那就是《冰鉴》。这是曾国藩看相面命的学问,不同于上述三部书,该书强调看相的理论。这部书好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买来看看,或许可以扩充一些自己的见地。

就在前不久,笔者约了一位朋友介绍的关系人吃饭,计划谈点文化公司的业务。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席间,我发现他非常喜欢吃一道家常菜番茄炒鸡蛋,见他筷子不停,我就不好意思吃那道菜了。但后来我发现他仅仅是喜欢吃里面的鸡蛋而已,吃到最后,原本“红黄相间”的一盘菜就变成了“红白相间”一盘子狼藉(白色为餐碟空出部分)……。

按照常理或者基本餐桌礼仪,我们吃一盘菜,总会取餐具里靠近自己这一面的菜,但他不一样,发现自己想吃的菜在哪里,筷子就指向哪里……。

整个就餐的过程让我是不舒服的,当然,凭我的经验和社会阅历,我没有再同他谈合作的事情,并且估计这辈子都不太可能再有交集。

几年前的一桩往事。

朋友请去家里吃饭,由于比较熟悉,我十点多就到了。到之后就一起坐在沙发上闲聊。我发现一条泰迪小狗不住的在客厅四处搜寻,先是将沙发后面主人不知何年落下的一只积满灰尘的袜子咬了出来,搞得主人还有一丝尴尬,一会儿又喜欢上了垃圾桶。将垃圾桶弄倒后再把垃圾刨出来反复“搜寻”。主人三度把它撵开并把垃圾收拾好,小狗三度破坏,无奈之下主人只好把垃圾桶“束之高阁”放在了椅子上。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这条狗太缺乏“教养”,这跟朋友其人完全不搭界呀!忍不住问朋友:

“你什么时候开始养狗了?以前从没见你养过。”

“邻居家里的,一会儿她也要来吃饭。出去办事了,就把狗放这里了。”她回答。

现代社会,城里人把狗儿猫儿都当心肝宝贝似的,腻在一起的时间挺多,那么基本可以从猫狗的“品性”上看出其主人的所以然来。理所当然的我就开始揣度并勾画这条小狗主人的“画像”。

没多久,小狗主人来了。未进房门先闻其声——“好球热!”,但这声音可没有王熙凤那粗犷中的甜美和娇媚,唯有粗犷。

人挺胖,穿一袭碎花连衣裙。还未落座,迅速90度弯腰在茶几上呼呼抽了三四张抽纸,直接从连衣裙的圆领处伸进去,在胸部位置边擦汗边口语“胸罩都给老子打湿完了”……。

搞得我挺尴尬的。朋友倒还会说话,一阵大笑后戏谑道:

“胜哥,她就没把你当男人……”

“这性格挺好。”我无奈的回答。

生活中,其实我们不必去读《人物志》、不必去读《冰鉴》,只要善于总结和揣摩,我们凭借自己的学识和阅历(尤其是阅历)就可以为他人“看相”,因为整个宇宙间有个最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因果律”。天下就没有平白无故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多偶然,一切都有“然”及对应之“所以然”。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音同“搜”,逃避、逃脱之意)

刘劭《人物志》曰: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这两句古文很好懂,我就不做解释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看看他人平时(一定是平时而非特殊场景下)的言行作为,就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一个人。故而连孔圣人都一再感叹“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怎么还能逃得脱我们的“法眼”呢?

但,我们在“相”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相”我们。怎么办呢?

无解!

因为一个人的涵养与修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长时间装得出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