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贺捷新
开封,老城厚重,掘地出泉,淌出来的都是好文化。老城墙内七十二道胡同,老门老户瓜瓞连绵。街上走路,头碰头,不定就是谁谁家的子孙名门根系。早闻清末民国初年开封文化名人、学者书法家许钧副中原一支笔一时盛名,却不知身边同事二中老三届任恪聪的高祖父爷,即许钧先生。老许家如许旧事,我不问,她也不说。一问,即是了。任老师对我说,抗战前河南省会开封举办过一回书法大赛,许氏一门三人荣获大奖:我老姥爷许钧、其长子我姥爷许敬参,和五姥爷。
承蒙沙旭升兄给了我台湾吴秀玉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和一些资料。旭升兄之于开封史志,博闻强识总周知,听其叙开封旧话,钜细靡遗,总有开窗推扉,通透之感。吾听之,如闻仙乐耳暂明矣。不拘问到什么,沙兄总能细大不捐,答复之。
暑气方退,黄汴河干休所之东,新辟老城墙公园方亭内,二人落座。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沙兄就清代李绿园《歧路灯》、其孙李于潢《汴宋竹枝词》及民国《三怡堂丛书》为文脉一线,打开了长谈。不意,竟钩沉出了他与台湾学者一段学术互襄之佳话。
沙旭升先生说,这一切,得从我与台湾宜兰学者吴秀玉高双印夫妇的五次交往说起。
年郑州举办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河南省史志学会副会长、《开封市志》主编沙旭升先生与会,初见与会的台湾宜兰文化学者高双印先生。高先生祖籍河南宝丰,乡音近人复同道,两位河南学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洽。高双印先生即向沙主编透露,其夫人吴秀玉女士历时五年潜心研究《歧路灯》,千辛万苦,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将由台湾师大学苑出版发行。沙旭升听闻,不由一震,惊喜之。他想:《歧路灯》可是河南本土文学啊,这部著名的清代河南风土和教育长篇小说,不意今天引起了台湾学者的重视!这份欣喜很厚重,因这个文化成果乃系两岸割不断的中华厚土乡情------《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亦祖籍河南宝丰,与高双印先生是为乡梓同里。
高双印述道,抗战胜利后,其父高侠轩先生在宝丰为乡梓办学,于时搜集整理了大量古籍书,即含清代古籍书《歧路灯》旧抄本。之后年,高双印时年十四赴台湾,于今已执教近四十年。直至两岸冰皮始解,高望乡情切,即携夫人吴秀玉女士回大陆河南宝丰探亲。家乡水甜,草木皆情,而慈父见背,但幼时所承受的庭训教诲,双印不敢稍忘,于是高产生了对本土作家李绿园著《歧路灯》的研究之心。高先生无尽乡情,寄寓之于研学本土文化。
九九葛履,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见《诗经.魏风.葛履》)。
夫君这个文化夙愿,由夫人吴秀玉先生完成,成书在望。
郑州研讨会行将结束时,高先生许诺:俟书一旦出版,一定赠书与沙先生。
次年,年8月8日,夏炎日,高吴夫妻二人千里迢迢自台湾来汴,寻到开封地方志,当面将师大书苑刚刚出版的吴秀玉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亲手送到沙旭升先生手中。台湾学者治学严谨,一诺千金,使沙先生深自感佩。
台湾宜兰吴秀玉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封靣
年高吴夫妇来开封向沙旭升赠书,合影
简述李绿园及《歧路灯》:
李绿园,至年,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河南汝州宝丰人(今平顶山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清代文学家,著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并有戏剧剧本、诗集存世。清乾隆元年(年)李绿园中恩科举人,复三入春闱不中,暂留京教塾三年。后由其学生举荐,职江浙漕运,遂宦游而舟车海内。晚年,知南府印江县(印江今属于贵州管辖)。
长篇河南风土暨教育古典小说《歧路灯》,小说叙明代嘉靖年间,开封祥符县萧墙街谭氏耕读世家,家世沉浮故事。主人公谭绍闻,其严父谭孝移正直博雅,慈母王氏溺子失教。绍闻本不思进取,复受恶师误导,荒诞奢靡,放纵败家,走上邪路。后在族人父老帮助下,谭绍闻幡然醒悟,一步步回归正途。小说以主人公浪子回头的人生经历,表现谭氏兴衰变迁,旨意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歧路灯》巨著六十万言,演绎了儒家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善教之心。朱自清评语《歧路灯》:圆如转寰,滴水不漏。郭绍虞、吴宓、姚雪垠皆认为此书有积极的文化构建意义。
作者李绿园是十八世纪一位注重社会效果的作家,他主张道经治用,力主科举甄选真才,批判假道学和八股取士,尤承袭柳宗元吏为民役进步思想,倡导做官不爱钱,只实为民。或曰《歧路灯》以清代河南背景反映社会生活,广度逾《红楼梦》,其书批判锋芒堪与《儒林外史》媲美,是清代中叶又一古典文学名著。
年12月,沙旭升先生应台湾作家艺术家联盟之邀,赴台湾文化交流。专意登门拜访吴秀玉高双印夫妇。双方第二次会面,交谈愈深,沙先生对于吴秀玉先生有了与深切的知会理解。
年在台湾苏澳码头沙旭升(右一)与高双印等合影
吴秀玉,台湾高雄人。早年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一直执教,职台湾宜兰农工专科学校副教授。她笃信孔孟伦理思想,尤对吴沙开垦宜兰之学颇有研究。吴先生谈及《歧路灯》研究,说,完全是出于情缘、人缘,和机缘。又说,五年前我随丈夫初次赴大陆省亲,触动良深,中州自古逐鹿之地,河南广阔芬芳,文脉深厚,掘地可以出泉,实在沃土!双印家乡是豫西宝丰一偏僻小山村,位于沙河之南,村南鱼陵山,仅与高氏祖屋一水之隔。
鱼陵山《左传》有载:楚师伐郑,次于鱼陵,涉于鱼齿之下。所载即春秋时期著名的湛阪之战,楚国公子格率军驻于鱼陵山,再涉水抵对岸鱼齿山。鱼陵山东侧,即《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故居。于此吴秀玉访问了高家世谊李绿园七代孙李春林老先生,李为吴提供了珍摄收藏的历史文献资料,愈激发了吴的研究热情。之后,吴又得到《歧路灯》一书校注者栾星先生的鼓励,信心愈增。
吴秀玉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中有载,冯友兰先生在致栾星先生函中写道:我同意你对于歧路灯的估价,不过艺术上不能与红楼梦比,但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其实这时沙旭升先生读吴秀玉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已发现一处谬误,但沙先生考虑吴书,实为研究李绿园与其《歧路灯》之力作,属于歧学研究最为系统详实的研究成果。其文化价值尤其对于发掘开封清末民国初文人创作,是为秉烛之作;又,吴高夫妇为写此书,五赴大陆河南采访考证,情系乡梓,案牍劳形,五载书成,实属不易。沙先生宅心仁厚,觉得吴新书刚出版,发行不错,此时摘误,似乎不妥。沙先生以为学术须认真严谨,文人之间惺惺相惜,亦当存宽容之心,他想,且存疑以待,给人家留一个自行发现的时间吧。
年八月,沙旭升先生随开封包公文化交流团赴台,去宜兰看望吴高夫妇,是为双方第三次会面。高时任宜兰河南同乡会理事长,临别时高先生代表河南旅台宜兰乡亲,亲赴宜兰为开封包公交流团送行并赠礼。
年8月31日,第二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平顶山市召开,沙旭升与会,第四次与吴高夫妇会面。是时吴秀玉已是台湾宜兰大学教授,学术提升。学术研讨会上大家坦诚交流、研讨,孙振杰、卓俊科提交《汴宋竹枝词》浅探,引起与会专家对《汴宋竹枝词》清代同治版本的热烈讨论。吴秀玉对其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所引清同治版本进行了说明。届时开封专家组组长亟促沙旭升先生代表开封发言,沙即首次说出《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有一处引本错误:
即刊本二,扉页上有宝丰李于潢《汴宋竹枝词》,许钧署端字样,下注(清同治元年河南官书局新刊)。
沙先生解释道:
同治是清代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年号同治的时间为公元年至年,同治元年(壬戌年)是年,许钧是光绪年间生人,时尚未出生,故同治版《汴宋竹枝词》注以许钧署端,是为一谬误。因时人一般知道清同治元年河南官书局刊印宝丰李于潢《汴宋竹枝词》版,而清李于潢《汴宋竹枝词》由《三怡堂丛书》民国初年再版,却鲜为人知。
民国河南三怡堂刻印版《汴宋竹枝词》
民国河南三怡堂刻印版《汴宋竹枝词》,上书:汴宋竹枝词,宝丰李于潢著,许钧署端。下注:刊本二,李于潢《汴宋竹枝词》(清同治元年河南官书局新刊)字样。
民国时期河南官书局刻印书
沙旭升发言,因吴秀玉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刊本二,扉页上有宝丰李于潢《汴宋竹枝词》,许钧署端字样,下注(清同治元年河南官书局新刊)。沙先生即简述张凤台、李于潢、许钧三位历史名人,从而揭开张凤台立三怡堂丛书这段历史:
清代李绿园孙子李于潢著《汴宋竹枝词》是民国《三怡堂丛书》中选刊的一部重要的书,时为《三怡堂丛书》扛鼎之作。王华农撰文评价《三怡堂丛书》曰:从民国元年(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河南省会开封多有出版板印线装书,其中尤以《中州文献》与《三怡堂丛书》为善本。而三怡堂乃是时任河南省长张凤台的书斋名,是时王朝不再,文脉有续,瓜瓞延绵,文人省长张凤台刊刻《三怡堂丛书》顺理成章。《三怡堂丛书》可见开封文献如:宋代《东京梦华录》,明代《如梦录》,清代《汴宋竹枝词》。
《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主编刘卫东)条例张凤台:
张凤台(-),字鸣岐,彰德(今河南安阳)人。年河南贡生。年赐进士,先后任直隶吴桥知县和吉林知府。民国时张凤台先后被聘为北京政府议会议员、参议员、总统府顾问。直系军阀时期年张凤台任河南省省长,年任直鲁豫巡阅史。既中州大学教授主持编纂河南通志,及河南道馆总裁。著《鹿岩乡士志》《长白汇征录》,参编审阅《河南通志》。年病逝于开封。张凤台立三怡堂丛书,从丛书中可见《宋梦华录》《名如梦录》《汴宋竹枝词》均为许钧署端。许钧其人,学者兼一代书法宗师,成就民国时期中原一支笔之殊誉,乃名至实归。
沙旭升发言胸有成竹,他就有关《歧路灯》同治年版及其后张凤台立三怡堂丛书版,两个不同的版本所牵连到的历史人物之关系脉络,娓娓道来。讲述得清晰有序,析之有理,引之有据。开封文史专家为学之博闻强识,立论之严谨准确,一时引起与会专家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