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是一部“半路杀出来”的电影,它把困于年疫情的人们,拉回到70年前的 ,同时也让观众意外见证了20多年来中国影视工业的喜人发展。
从《 》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工业技术的运用上,它都似乎是那种班级里的优等生,积极上进,几乎接近完美,无法挑出太多毛病,以至于让人只能远远看着,心感无聊,跟着人群附和拍手就好。
但《 》却是一部有“反骨”的电影,它在叙事结构、主题表达上的尝试,也成为了这部电影在上映后一直被吐槽不断的焦点。
《敦刻尔克》群像式的叙事结构,是否造成了影片内容的重复杂糅和理解的困难?淡化政治的表达,甚至单独以一个部分进行「对手」的叙事,这是否意味着导演管虎屁股不正?
毫无争议,《 》在主旋律命题作文框架的技术展现上,是值得称道的,堪称此类电影在技术展现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相较于前几年频繁见于各大卫视神剧的“手撕鬼子”、“八百里外一枪毙头”的五毛 ,《 》做到了贴近真实残酷的战争。毕竟,《 》的导演之一郭帆曾拍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的《流浪地球》。
但是,《 》在叙事结构、主题表达上的尝试,毁誉参半、众说纷纭。下文拟从此两个方面进行评述。
叙事结构:抗美援朝有多残酷?一个人死了三次
根据电影中的表达,《 》分成了4个部分,每个部分题目分别是步兵班、对手、高炮班、桥。
但是实际上影片最主要的内容表达都放在了第三部分高炮班上,第四部分交待影片结局的同时更好似已经与第三部分相融合为一个部分。(影片中从开始到第37min左右为 部分步兵,37min到58min为第二部分为对手,第三部分高炮班从58min到1h42min,第四部分桥从1h42min到结尾1h54min,可以看到,从时长上判断也是第三部分占了最主要内容)
一言以概之,《 》无非讲的就是过桥、炸桥、守桥、修桥。
更具体而言,也就是解放军为了打赢 一战,步兵抽调大量部队去金城决战,却被中间的一座桥挡住去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要炸, 这边的工兵班要修,高炮班要守。几番炸桥又几番修桥之后,电影以 搭建的人桥通过了解放军大部队而告终。
故事很复杂吗?并不。其实将故事以传统四平八稳的线型叙事之后,便会让人觉得故事很明确清晰、简单直接。
但是,导演管虎选择的是《敦刻尔克》群像式的叙事结构,从四条线多个人物的角度来讲一件事。
从某种程度上,我并不认可《 》采以这种叙事方法,如此一来颇有点为了使用而使用的炫技之感。叙事结构和手法只是表达的工具,它们服务于内容主题的需要。
而在《 》的多角度叙事中,吴京饰演的关班长死了三次,这只能让人调侃导演是故意为之,战争已然残酷到让一个人死了三次?
对于《 》而言,运用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手法,破坏了故事的连贯完整,前三个部分的很多内容都是重复杂糅的,也难怪看后不少观众吐槽自己是一个电影看了三遍,怀疑人生。
这样的叙事结构也让人难以理解这个其实本质上比较朴素的故事,故事概述其实无非就是过桥、炸桥、守桥、修桥。但是电影的四段叙事,将一个连贯的故事切割成了四个部分,而且各部分之间并不具备完全独立的条件,内容之间互相重复,既给了观众倦怠感,也提高了理解电影的难度。
但是,导演管虎这种叙事结构的使用,也包含着一种野心。
笔者曾听闻一位 的记者前辈说:“小记者写事,大记者写世。”
这句话也适合拿来理解管虎在此片中对于叙事结构的选择。线型叙事太过于陈词滥调,更多还是局限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角度的事。
而群像式多角度、人物的叙事,更像是对于真实众生相的描绘,放眼整个世界,甚至成为历史。
这几年来,《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电影的拍摄也都体现了这种类似的叙事结构,这也体现了我国主旋律文宣水平的发展。
但具体而言,对于《 》,使用群像式的叙事手法还是有点像“小女儿强穿上了大人衣“,谈不上“如芒刺背、如鲠在喉”,但实在不合适。
《 》的“小女儿”特质,既来自于传言中只有2个月左右的拍摄时间,因而“发育时间”短,也来自于选题的内容过于宏大且复杂,青春期的少年可能并不足够有这样的能力去掌控如此浩大工程。
抗美援朝,其中涉及到的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问题,纷繁复杂、盘根错节,足够一代学者研究一生。
因此,无论作为导演亦或是观众,也不应奢求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够面面俱到,甚至是展现众生相的全景。
《 》的制作周期短、涉及主题大,让其难以再去用多角度的群像式叙事结构面面俱到,强行使用也只能让一个人死了三次,观众无法理解导演表达的意图,角色的形象也被冲淡和稀释。
主题表达:从敌人变成对手,导演管虎歪了屁股?
《 》中,导演对于一些词语的表达、细节的拿捏,体现了这部电影在主题表达上完全不同于以往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特点。
电影的英文翻译名字是TheSacrifice——牺牲。用这个词来概括《 》整部电影,是恰当而又不恰当的。
中国 试图以落后的武装、忠肝义胆的血肉之躯,以及锐不可当的胆魄,抵挡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坦克飞机大炮,这在当时的世界其它国家看来几乎就是螳臂挡车。
但正如电影中小胡说的:“我们那年都十七八岁,没有一个怕死的。” 战士们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为国家和人民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中的一大批人以牺牲换来祖国长达70年的和平安宁,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的敬仰。
但是, 和朝鲜人民军当时面对的美军已经是拥有航母、核武器,以及各种飞机、大炮、舰艇的现代化军队。
换言之,两军当时几乎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对手, 在军事武装上是落后于美国一方的,也因此不幸遭受了大量的伤亡。
同时,整个 期间,后勤补给一直是困扰 的一个巨大棘手问题。 战士们在面对着军事武装和战斗能力的巨大差距的同时,还忍受着饥饿、寒冷和伤病。在抗美援朝中,大量士兵其实并非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而是因伤痛或因补给缺乏被冻死在严寒的朝鲜半岛。
战士们因战斗以及艰苦作战条件的死亡,以牺牲这样的词语表达是贴切的。
但是,电影《 》并不是一部只表现了 战士伤亡的电影,它包含了对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一方士兵伤亡的描绘,这集中表现在第二部分「对手」中。
注意,导演在电影第二部分的命名中用的不是「敌人」,而是「对手」。同时,片名英语名字为牺牲,而电影中其实并不仅仅有中国 关班长、张飞等人的牺牲,也包含了美国士兵希尔的死亡。
这样的细节表达,区别于以往我国任何主旋律电影,电影的政治味道消失,电影某种程度上开始具备了反战的表达,甚至是世界主义的情怀。笔者写到这里,脑子里甚至都开始响起Beyond闻名于世的反战歌曲《Amani》、《光辉岁月》。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引自《论持久战》)《 》以中国电影工业技术的纯熟运用表现了「流血」的一面,却通过叙事角度、细节的拿捏淡化了战争其「政治」的一面。
这样的改造,也让许多观众大呼导演管虎“屁股歪”,没有完全强调 的正义性、伟大性,甚至将豺狼版的敌人称作对手,给了其表达的部分,更不吝于让敌人获得足够多的台词和戏份。
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一次卓越尝试,更是走向国际化市场的重要一步。
面对真实的战争,我们是怎样便如何。对于敌人的艺术呈现,我们既不矮化也不美化,只是真实的还原,这才体现了我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直面历史,谨记英勇先烈们的教训,铭记他们建立的功勋和遭受的苦难,这或许才是对他们 的缅怀和纪念。
导演管虎对于 题材的选取其实是非常有趣的,电影主题的表达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的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人物事迹,管虎并没有聚焦于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作战,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