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峰诗书画作品集》序
杨馨远
10月27日在大城县首届“十大文化名人、十大文化人物”的命名表彰大会上,得知王秀峰先生准备出版第3部个人著作《王秀峰诗书画作品集》,我由衷的向老先生表示祝贺他佳作早日面世。没想到他却给了我一个“任务”:写篇序言。这真是“诚惶诚恐”的“任务”,论年纪,他是长辈;论学识,我是学生,可看他那诚恳的神态,哪容我推辞,做晚辈和学生的只好应了下来。
写什么呢?王老的诗、文、书、画、印俱佳,并有公论,且新集子附录了《大城县首届文化精英作品集》有关他的介绍文章,我再重复王老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特点成就,岂不是狗尾续貂了吗。因而想想还是写自己和王老是怎么认识以及对他的作品一些新的学习体会吧。
认识王老是年的深秋。有天,我的文学老师田垒先生说让我见识一个“大才子”。于是我们来到王老的家乡北桃子村。正巧,在村西口就看到王秀峰先生,那时,他五十出头,按说正是壮年,可他饱经磨难的身体显得比年龄要苍老许多,可是他的书卷气质到有玉树临风的风采。走进主人临街的庭院时,我暗自吃惊--他家影壁上不像一般家庭写上“福”字或“文革”残留的“忠”字,而是潇潇洒洒书写着“朱子治家格言”,这是我离开校门在社会上读到的第一篇古文(这也是我读古文启蒙的地方),望着整洁、利落的庭院,就知道王老是办事极认真的长者。待到上房后,更是令人惊叹,主人的一幅翩翩起舞的蝶图和两幅豪迈俊逸的书法,难以相信竟是这位身体羸弱的先生的作品。这之后的二十余年间,我们师生未断联系,而学生每每都有新的收获。
王老的祖父、父亲都是传统文化人,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少时便读经、读诗、诸子百家,工作后,古今中外名著、史书传记,见到就读。而他的记忆力极佳,这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一般人可以认真学习、读书,但不一定有他这种记忆力;有他这种记忆力,不一定有他这种经历;有他这种经历,可不一定有他这样的悟性,综合这几个方面的条件,可以说是老天玉成了他。
年的春节,王老送我他的《百蝶图》《王秀峰书法作品集》两本书,为此我写了篇介绍他的稿子,《河北日报·美术专版》采用了。在河北日报美术专版上发文章,还真是不易事,朋友为我贺喜,我也实话实说:不是我文笔好,而是王老的书画业绩杰出,人家报社是查阅了相关资料的。三年后,王老迁到县城居住,可他深居简出,我们师生还是在街头上偶然相遇的,作为晚辈和学生,我为他“接风”,还邀来吴广然、徐文凯、高文炳、黄学通、缴世忠等几位老师作陪。
自此,我不时登门请教,而王老有些小事也愿找我去办的。这两年,已是耄耋之年的王老,像是返老还童,不仅身体上,还有精神,八旬长者竟还能绘工笔蝴蝶,而且愈画愈精,因而我还是愿意对王老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多说几句。而不谈论王老的诗、文,是因为他的诗、文已溶进绘画和书法艺术之中了,不用我多言,读者皆比我领悟深刻。
王老的绘画艺术特点,我认为首先是“诗心”。王老是饱读诗书的诗人,因而也是诗人气质的画家,对于他来说,似乎世间的一切皆是诗。“诗心”是他创作构思的催化剂和酵母,他以诗人方式对待绘画创作,因而他的绘画语言如诗一样完美、精警、隽永,长于抒情;他的绘画形式如诗一样富于韵律感、节奏感,意蕴深厚。不是吗?读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是把所有的画当成创作来画的,他的创作是从观察、研究、感受、体悟生活开始,表现了画家的审美的、文化的视觉从生活中会心地发现诗情、诗意、诗趣、诗味,以诗心、诗兴而画出来,形成了自家的美学特征,可以用“有画如诗”几个字来形容概括。苏东坡称誉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王老的绘画作品也正是这个意境:天籁中,静态的蝴蝶悠悠安闲,静极而生动,让人产生对幽静田园情调的精神向往,体味到“悠然见南山”诗境的超然与平和,体现了诗人的修养,和文化积淀的内涵。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与载体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宝库的珍贵财富。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勉励人们建立远大志向,清人刘熙载所言“写字者,写志也”即指此,也就是“书如其人”。这方面,王老也是身体力行的,用在他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耄耋老人,挥洒自如的笔法,清劲飘逸的书风,体现了他胸中磊落如装下五岳的人生境界。“书如其人”,其高标秀出的书法品格,自然让人联想到他青少年时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也表露出他饱经“运动”劫难的磨炼。同时,书家还把握了书法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以及书法艺术包含的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欣赏王老作品,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越现实、开阔胸襟、升华人格、融入自然的佳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所在。“书如其人”也是王老的学养、人品、功力的书法化,更是深厚传统与师法造化的统一。
观王老之所以诗、书、画、文、印诸多学问取得骄人佳绩,我想,还是第一次就发现他身上具有的“书香”有关。
书香,是生命永恒的标志。一个人,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人生最好的习惯。书香培养了王老的儒雅气度,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他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书卷气,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因而这也是耄耋老人能够被公推为“文化名人”的原因之一吧。
读书人不会孤独。这个世界上,寻求热闹的人常常会觉得孤单,精神贫乏的人也常常会觉得孤独。王老大半生身处战乱和逆境之中,尤其十年“文革”浩劫,受到种种政治性的迫害与凌辱,但他却始终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对书画艺术的执著。改革开放后,他又能够抵御功名利禄的诱惑,甘于奉献桑梓,可谓是年高德劭诲人不倦的一本“大书“,他著书著己,这本“书”里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智慧,耐人品读。
纵观王老的人格和文化成就,还是他的学弟、《大城县文化艺术志》主编刘兰芳先生总结得好:
家学翰墨恋砚田,桃李满园蝶翩跹。
诗文书画金石妙,壮心不已求奉献。
对了,王老的家庭可谓“书香门第”,从其祖父即诗书传家,他的弟弟王秀昆在大同煤矿工作,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艺术家;王老之家已是三代执教,孙辈中多人考入大学,且多有文采。我在此祝福这个书香之家,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合家兴旺。
学生不揣冒昧,谨以为序。
年11月30日于知新斋
作者简介
杨馨远:年2月生于广东海南岛,祖籍天津,本科学历,原河北省大城县民政局行政区划地名办公室资深出版编辑。为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省历史文化研究发展促进会、河北省文史资料研究会、山西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理事。连续五届聘为大城县政协委员兼提案委、文史委委员。参加编纂《大城县志》(副主编)、《大城县文化艺术志》(副主编)、《大城县文化志》(副主编)、《大城县文学艺术志》(副主编)、《大城县地名志》(副主编)、《大城地名志》(副主编)、《大城史话》(主编之一),《大城历代文献选编》(主编)、《大城历代诗选》(副主编)、《大城人物志》(主编之一)等16部文史书籍工作。6次参加央视录制节目活动。个人著有散文随笔《知馨集》(作家出版社)《菩提馨香》(团结出版社)、学术集《岁月有痕》(团结出版社)。年被中共大城县委、县政府授予“大城县首届十大文化名人”荣誉称号,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首届“书香之家”荣誉称号。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政协献县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