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认为水浒毒害大,应清出教材,浙江

近年来,学生教材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插图事件,更是让无数家长们义愤填膺,而本该教育学生们的优秀教材,一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毒教材”。

教材中各类不健康、不文明,甚至扭曲价值观的插图,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教育学生的“典范”,背后充斥了多少无奈。

毒教材事件在相关部门的深究下,发现其中并不牵扯利益输送,但也处理了不少相关责任人,而作为插图绘制的工作室,也被剥夺了从事国家教材设计、插图绘制等相关工作。

但这终究还是很难平息家长们气愤呐喊的心声。

而作为家长的我们,也纷纷自责不已,毕竟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却没有及时被发现,以至于污染了孩子们的心灵。

这次事件之后,无数家长也长了心眼,对孩子们学习的教材也更加上心,一经发现问题便会立即采取行动,以至于使得无数家长们开始杯弓蛇影。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一些曾经备受好评的语文教材内容,也成为了家长们批判的对象,纷纷要求将其从教材中删除。

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有些家长认为,朱自清描写的父亲形象不够高大伟岸,而且他的父亲为了给他买橘子还翻越跨栏,明显违反了交通规则。

再比如说杜牧的《山行》,有些家长认为,古诗的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坐爱”,令人遐想翩翩,也应该删除。

而近日又有家长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上留言称,《水浒》是本有毒小说,会毒害更多学生,应该将其清出教材。

对此,浙江教育厅教研室做出了回复,令人十分信服。

家长的观点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之一,也是汉语汉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小说之一,更是后世小说创作的典范,流传极广。

全书描绘的是梁山好汉反抗欺压奋斗过程,满腔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所做出的斗争。

正是由于它的脍炙人口,使得近年来不断被搬上大屏幕,而这位在浙江省政府网站平台上留言的家长,就是看了水浒传的电视栏目而发现的问题。

他认为,电视剧虽然对原本的小说进行了很多修改,删除了完全不合理的情节,但毕竟是根据《水浒传》改编的,剧情与原著是不可分割的,这边会导致很多人去看原书,客观上会导致它毒害更多人。

在这位家长看来,《水浒》是一本彻头彻尾的毒小说,全书的价值观就是扭曲的。

它存在着这些问题:

书中出现的女性很多都有作风问题,属于恶意丑化女性。

书中无限歌颂滥杀无辜等卑劣行为,属于道德观不正。

书中赞扬的梁山好汉实则是彻头彻尾的人渣,属于价值观扭曲。

由此,这位家长还联想到了学生们所使用的教材,因为语文教材节选了《水浒传》中的两三段情节,并成为了学生们必学的课文,他对此忧心不已。

于是他建议将《水浒》从语文教材中清除,毕竟文笔好的小说太多了,教材也无需从这本毒小说中选取,同时还要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们推荐这本书当作课外读物。

教育厅的回复

这位家长的留言和观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些家长认为说的很有道理,有些家长则认为做学问不能因噎废食。

就在双方各执一理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作出了回复。

首先教研室肯定了这位家长关爱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然后又给出了《水浒传》入选教材的考虑。

自古以来,就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就暗合了家长的担忧,而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也曾言水浒中“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

不过在选入教材时并没有摘选毒气和血腥气的片段,而是尽力过滤掉了这些问题,此外还有三点更深远的考虑:

其一,该书文学价值巨大。

《水浒》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文学作品,书中有很多创新之处,值得后世文学作品模仿。

正如明代文学家金圣叹所言,水浒书中的十五种创新文法,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弄引法等等,至今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学生能从中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

其二,该书是批判阅读的好载体。

《水浒》价值取向和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该书不可避免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因为这本名著而误入暴力的深渊。

此外,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们接触阅读的渠道太多,靠“堵”根本行不通,既然如此,不如让学生们去接触古典名著中的精华与糟粕,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这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其三,该书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

《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却展现了一个多样的世界,其中不仅有善,还有恶,更有善恶之间的不得已,这背后代表的是人性的复杂。

丰富而深刻的内核是水浒位列名著的原因,更是我们要一读再读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阅读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极具教育价值。

批判的眼光

不得不说,浙江教育厅的这番精彩的回复,不仅解答家长的疑惑,更是将《水浒》内容入选教材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当真是令人信服。

而这件事的争论,也引起了我们更深的思考。

依稀记得,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武松打虎,充斥着暴力,也没觉得武松伤害了国家保护动物是犯了罪,而是觉得武松打虎的过程实在是精彩无比,鼓舞我们一定要勇敢。

而对于其它几篇入选教材的片段,也没有感觉到故事背后的血腥暴力,反而还很有大智慧。

所以,《水浒》究竟好不好,作为家长的我们,并不能以成年人的价值观去看,而是要站在学生们的角度来思考。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学习的教材内容,必须要谨慎,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无论再经典的作品,都会有瑕疵,如果我们以找茬的心态去看,估计世界上就没有好的作品了。

就拿最近比较火的《三体》来说,它荣获了太多的奖项,是公认的好作品,但它终究是荒诞的,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完全脱离现实的。

所以,学生读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在读书中培养批判的眼光和能力。

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孩子们批判阅读的能力,而想着为他们过滤掉世界上所有的不和谐,那么孩子成长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着实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水浒传》等。

(图网,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