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图书馆积极发挥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牵头引领作用,以多种形式对古籍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在数字共享、宣传推广、活化利用、人才培育等诸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至年,浙江图书馆馆藏古籍数字化共制作部多册拍,完成数字化拓片种张,数字化古旧地图种幅,数字化雕版约18万片。
古籍库一角
推进古籍数字化,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浙江图书馆落实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统一标准规范,形成《古籍数字化加工工作流程》《浙江省古籍数字化加工技术要求(试行)》《浙江省古籍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及附录(试行)》等4个古籍数字化规范操作实施意见和1个业务指导意见,制订《数字化现场管理细则及工作规范》等相关制度,拟写《浙江省古籍数字化工作指导性意见》,完善工作交流机制,保持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长期领跑全国。
认真工作中
同时,立足“一张网一朵云”,聚集古籍数字化工作合力,目前已完成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项目古籍、地方志等平台架构,发布上线7种古籍数字资源。
推进研究系统化,深层次挖掘优秀文化
浙江图书馆陆续出版93家省内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共计26种40册,为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以及历史文献利用提供材料支持。其中《浙江省民国时期传统装帧书籍普查登记目录》15种20册,是全国第一项正式发布的民国图书普查成果,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两大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
整理面世各馆馆藏古籍资源,包括浙江图书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学未刊稿丛刊》第一、二辑,《文澜阁四库全书》;嘉兴馆《许瑶光诗文注评集》;温州馆《刘绍宽日记》《赵钧日记》《符璋日记》;绍兴馆《绍兴县志资料汇编》《绍兴家谱文献丛书》;杭州馆《王文韶日记》《萧山人物志》;湖州馆《“品读湖州”第三期:勘访下菰城》等。
工作中
推进推广品牌化,多渠道传播古籍资源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自建立以来举办各类展览30余场,配合各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一系列宣传工作。年底承办的巴黎“楮墨浙韵——浙江印刷文化展”是第一次以中国浙江古代典籍为主题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动,迈出浙江古籍保护宣传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省内各公共馆积极开展线装书装订、石刻传拓、活字印刷、雕版印刷、线装书制作等古籍修复体验活动。如绍兴馆定期举办“小小古籍修复师”体验活动,从少年儿童抓起,使古籍知识深入人心。
古籍修复工作中
利用已有阅读推广品牌,如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湖州“品读湖州”、杭州“书山探宝”等,或打造新品牌举办主题讲座、展览活动,使古籍保护宣传工作定期化、系统化、专业化,获得良好社会反馈。
浙江图书馆还连续两年举办传统晒书雅集,通过直播、沉浸式展览、线上互动等新媒体手段,将传统晒书雅集进行创新性转化,融合古籍展览、雅集推介,传递古典生活美学,让古籍里的文化氛围走进现代生活。
浙江图书馆新建“影印古籍与缩微文献阅览室”,将年以来的新印古籍及历史文献(影印本(平装与线装)、缩微文献等为主)开架开放,实现部分历史文献由读者自由取阅拍摄复制,缩减索书取书流程,提高古籍阅览咨询质量,助力“服务大提升”。
推进合作社会化,加强古籍专业人才培养
联合公共馆、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充实全省古籍保护专家库。探索高新科技在古籍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为阿里达摩院视觉实验室提供古籍样本,助力开发古籍智能识别系统。定期组织召开古籍保护工作例会,为博物馆、档案馆、文保所等行业机构提供交流平台。与浙江文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推动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研究、出版及衍生产品开发,让普通读者也能亲近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联动全省,为各存藏单位业务交流提供组织保障和交流平台,如浙江图书馆主持的“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杭州图书馆主持的“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工作会议”等。浙江图书馆近年来先后承办国家级各类培训57场,省级古籍培训、修复培训90余场,对古籍保护人才专业化、古籍保护工作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涌现出的一批技术骨干,在全国古籍普查、古籍保护管理、古籍修复研修、古籍修复传习所、中华经典传习所、碑帖鉴定和传拓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成为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
(图片由浙江图书馆提供)
责编: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