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这个词,在我们现在看来,自然是一种莫大的赞誉:它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绝大的贡献,或者说表现出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比如说我们现在常常会说军人、消防队员是英雄,这其中体现了我们对他们的倾佩、赞赏。
英雄消防员们不过实际上,“英雄”这个词虽然古已有之,而且从汉末三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了,但是意思却与如今有些差别。
最早的“英雄”意思,其实是指“才能卓绝的人”,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就说刘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而刘邵《人物志·英雄篇》对于英雄的描述则是:“花草树木中神秀精华的,叫做英,禽兽中神骏超群的叫做雄,所以一个人文才武略发达的形容是取名于此的。因此,耳聪目明,神秀超群叫做英,武略胆量过人一筹就叫雄。这大概就是英雄了。”
刘邵《人物志》依照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只要一个人文才武略、聪明胆略超过一般人就可以叫做“英雄”。而证明一个人的文武、聪明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一番事业。其实曹魏的王粲所作的《英雄记》就印证了这一点,其中有曹操、公孙瓒、刘表、董卓等人,我想现在我们要以英雄夸奖他们,似乎会犹豫一下——因为相对于“英雄”,或许“枭雄”更适合他们。
而当时代继续发展,来到临川王刘义庆这里时,其实对于英雄的看法又有了点新的发展——这个时代的人们会觉得“英雄”是能看出来的了。说起来很奇怪,如果一个人建立了莫大的功业,我们怎么能看得出来呢?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的《容止》篇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将要见匈奴的使节,但他认为自己形貌鄙陋,无法扬威他国,就请崔琰替他去接见,曹操自己则拿着刀立在床头。接见完了之后就叫人问他“你跟魏王接触之后,感觉他怎么样?”匈奴的使节便回答:“魏王很有优雅的气质,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但是我觉得,床头拿刀的人,才是真英雄!”曹孟德听了之后,就叫人马上去追杀他。
《容止》是讲人的容貌举止、气质。那么或许我们可以说,匈奴使节说的“英雄”指的是一种气质或者是容貌的体现。其实这一条故事下面,刘孝标引用《魏氏春秋》做了注解:“魏武帝曹操身子矮小丑陋,但是仪容表情勃发有力。”因此简而言之,曹操仪容上的英雄感,是来自于他英姿勃发的气质神情,而这是一种内在精神表现于外的情况。
曹操而这种气质的外化,归根结底又是来源于他内在的一些特征——这就又回到刘邵《英雄篇》里讲的那些东西,不过这次我们可以再简化一下,那个时代中“英雄”的特征,应该是能够洞察世情,并且敢于做出超越和改变,不服从于庸众。
除了前面提到的一条之外,这本书中还有一条关于“英雄”的故事,就是乔玄看到曹操之后,就评价他“天下现在纷乱,所有豪雄像老虎一样争夺,要将整个天下肃清整理,非你莫属了啊!你啊,在这纷纷扰扰的乱世之中应当是一位英雄,而到了太平的治世时,应当是一个为人憎恶的奸贼了。只可惜我老了,不能看到你大富大贵了,我要以自己的子孙托付于你。”
这个故事我们在《后汉书》《三国志》乃至于《三国演义》中都能看见。只不过我们的印象往往是“乱世之奸雄”而不是“英雄”。这里面或许有很多种说法才导致《世说新语》的记录是“英雄”,但是我们可以大略的说,其实在刘义庆那个时代,“英雄”和“奸雄”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或者说,是有内在联系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会突破当时的常理,造成“奸贼”的面相。
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实际上,《世说新语》所记录的正是英雄与名士的故事,这两种人都代表了一种昂扬超绝的生命力量,也代表了人们对于这种品质与力量的向往。